台灣威富品牌有限公司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共同舉辦志工嘉年華活動,年年邀請員工身體力行回饋環境,今年的最後一場活動於10月6日落幕,由環資帶領志工夥伴前往新北市萬里的國聖埔沙灘進行淨灘行動,了解海洋廢棄物議題,志工也參與慈濟環保園區的分類工作,認識回收物的後端處理流程。當天有不少志工已參與過兩次以上的淨灘行動,經驗十足,48人在半小時內清出299公斤垃圾。
10月的東北季風乍起,北海岸迎來了秋季典型的風與浪,把許多在海中漂流多時的廢棄物,再度送回了國聖埔,這片在萬里綿延兩公里的沙灘。
本次環資帶領台灣威富品牌志工們,來到國聖埔沙灘的下社段進行淨灘活動。活動一開始由環資總籌陳孟薇為志工說明海洋廢棄物對環境及人們所帶來的傷害,了解海廢議題後,淨灘活動隨即展開。志工們一踏上沙灘,就發現這天沙灘上的垃圾量非常多,種類也非常多樣,除了生活廢棄物外,漁業廢棄物、漂流木及枯枝特別多。志工蔡卉娜就觀察到:「吸管、漁網、尼龍繩特別多!沿著海灘還出現一條很明顯的垃圾帶!」
志工鄭博文則發現海灘上有不少寫著簡體字的飲料瓶罐,納悶道:「這裡有很多中國遊客嗎?」經過工作人員的解說,才恍然大悟廢棄物不止污染當地海域,也會隨著海流漂洋過海到達世界的任何角落。淨灘過程中,每個人都分享著自己驚奇的發現,然而無論有什麼不同的體會,這天的志工都不約而同大呼:「垃圾真的好多!」
環資海洋小組的專案執行陳姿蓉說明,可能是季節轉換,東北季風開始吹拂,國聖埔所位於的北海岸又處迎風面,增強的季風與大浪將更多垃圾帶上海岸,使得當天沙灘上的垃圾特別多。且鄰近海域為著名的漁場,周邊漁業行為頻繁,漁業活動隨手或意外拋棄的物品,很容易就被沖上鄰近海岸。
淨灘後由環資工作人員帶領志工們進行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國際淨灘行動)監測,記錄當天所撿拾的廢棄物種類以及數量。進行監測時,透過仔細檢視,志工們一一辨識出各個廢棄物來自生活中的哪一個環節;計算各種廢棄物的數量時,志工則驚訝於小小一撮垃圾其中所蘊含的數量竟比想像的多更多,而這一個個的廢棄物,則來自於一次又一次的日常生活行為。
下午,志工們來到台北內湖的慈濟環保園區,了解廢棄物如何處理、進入回收系統,以及各種再利用的形式。為了讓志工了解廢棄物的處理方式,活動安排志工們協助園區進行廢棄物分類。PE、PVC、PP… …這些難懂的專有名詞並不容易讓志工理解,為了讓志工更輕易上手,慈濟的師姐們以聲音、觸感、視覺等,教導大家判斷不同種類的塑膠並進行分類工作。分類中,志工發現原來充斥在生活中的塑膠製品竟分為那麼多種類,更麻煩的是複合材質的塑膠製品,要將回收料作充分的利用,就必須將它們一一拆解,再逐項分類。志工們經過一小時在太陽下的分類工作,不禁感嘆:「只要減少使用,處理起來就不會那麼累、那麼髒了!」來自馬來西亞的品牌總經理Melvin Siew則說,沒看過這麼細緻的垃圾分類,很值得各方學習,也讚許同仁在豔陽下仍細心付出。
慈濟師姐向志工展示園區內的保特瓶「山」,說明雖然每天都有大批的志工前來整理,甚至將保特瓶再利用,製作為救災用的毛毯,但這座「山」卻從未消減。師姐說,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已是現代人的習慣,但隨手一丟之後,造成的便是志工所體驗到的繁複手工,與需要那麼多人長時間也無法完成的繁重工作,所以從源頭減量,「清淨在源頭」,正是慈濟近年積極推行的概念。
環資總籌陳孟薇表示,這天的活動帶領志工淨灘,在回饋環境之餘瞭解海洋廢棄物議題,又讓志工參與後端繁雜的廢棄物處理工作,除了讓志工了解人們生活中製造的垃圾全貌,所有活動更指向源頭減量的重要,希望志工們把這樣的概念帶回生活中實踐,才是這次行動的最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