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瀅:盼中油遷址第三接收站 為生物留下海上樂園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蔡雅瀅:盼中油遷址第三接收站 為生物留下海上樂園

2017年10月12日
作者: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中油2017國慶花車以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超大章魚造型營造「充滿繽紛活力的海上樂園」。圖片來源:中油新聞稿。
中油國慶花車造型。圖片來源:中油提供。

中油的國慶花車,以液化天然氣船載著章魚、石斑魚、海星等海洋生物,營造「充滿繽紛活力的海上樂園」[1]。花車雖美,但對照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引起的保育爭議,大潭藻礁海域中,家園即將被填埋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兇猛酋婦蟹 [2]、章魚、石斑魚、海星 [3]等生物處境,卻顯得格外諷刺。

回顧歷史,2007年3月中油不顧農委會特生中心海底管線工程南移150公尺避開藻礁海域之建議 [4],先在環評中稱改路線是小事,再執意開挖破壞藻礁海域 [5]。其後,中油面對各界撻伐,看似反省,聲稱要認養「藻礁公園」,先後於2009、2011、2013至2017年間,七度將藻礁保育寫進該公司〈永續報告書〉,強調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 [6];並在該公司沙崙油庫工程破壞藻礁事件後,道歉及承諾進行藻礁保育宣導 [7]


中油七度將藻礁保育寫進該公司〈永續報告書〉。圖片擷取自中油2017年〈永續報告書〉。

而今面對大潭藻礁保育訴求,中油從聲稱「無替代方案」 [8],到改口「環評與替代方案將雙管齊下」 [9],看似出現曙光;然中油為規避《野生動物保育法》騷擾、虐待、宰殺保育類動物之刑責,竟擬爭取將柴山多杯孔珊瑚自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除名 [10],意圖為宰殺珊瑚鋪路。而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第三接收站仍將留在桃園觀塘,藻礁「移到旁邊復育」 [11];中油代表亦在海審會中,提出「移地復育」的主張。

但《野生動物保育法》不只禁止「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也禁止「騷擾、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以「移植」方式騷擾、虐待保育類珊瑚,縱未直接宰殺,仍可能觸法,且居民與環團必定會蒐證究責。況許多陸地上的移樹案例,均造成樹木死亡,在流動的海水中移植珊瑚並確保存活,談何容易?

生態保育觀念從早期的「物種保育」,逐漸轉為「棲地保育」。大潭藻礁以每十年一公分的速度緩慢成長 [12],經歷7000多年才堆疊成眾多生物棲息的多孔隙環境;以人類有限的生命尺度,一旦破壞,根本無從復育 [13]。而藻礁生態系內眾多未及研究的物種,亦將隨填海造陸,成為海底永遠無解的謎團。

大潭藻礁甫於今年9月20日登上國際生物礁研究權威期刊「珊瑚礁」(Coral Reefs),讓台灣珍寶被世界看見;而國際連署搶救 [14],更讓大潭藻礁的珍貴與危機,受國際關注。中油公司身為國營事業,本應重視台灣的國家形象,其多次於永續報告書中,以藻礁保育為例,妝點企業形象;如今為了開發利益,竟動念爭取柴山多杯孔珊瑚自保育類動物名單除名。若傳到海外,恐害台灣貽笑國際。


包括中研院多位學者出面呼籲保留大潭藻礁。賴品瑀攝影。

況即使不在乎海洋生態,單就國家能源安全與減碳考量,大潭藻礁亦非天然氣接收站適宜場址:學者莊秉潔教授曾從風速分析觀塘港無法使用時間長,水深淺成本難降,是北部最不安全場址 [15];台電代表曾質疑,突堤效應將致大潭電廠無法穩定供電 [16];學者劉少倫則從珊瑚藻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碳酸鈣的固碳特性,質疑為減碳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卻威脅能減碳的藻礁生態系之合理性 [17]。而選址大潭藻礁唯一的優勢即曾在十多年前通過環評,面對保育爭議與潛在爭訟,未必能比其他場址更迅速開發。該移地的不是千年藻礁,而是錯誤選址的第三接收站。

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現身,被中油視為開發障礙,欲除名而後快。然若轉念遷址到其他可使用時間較長、不會影響大潭電廠供電又無保育爭議的地方,留下有固碳能力的藻礁,讓生物繼續優游於藻礁生態系的海上樂園,不僅可創造能源安全、保育與減碳多贏,更可讓國際社會看到台灣對生態保育的用心,提升國家形象。盼中油高層回顧歷年永續報告書中對重視生物多樣性的承諾,與國慶花車能源永續與海上樂園的願景,明智做出讓台灣被國際社會肯定而非恥笑的決定!


柴山多杯孔珊瑚。圖片來源:李坤璋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專任助理、桃園在地聯盟。

[3] 陳昭倫,〈全球海洋生物遷徙—臺灣海峽海洋生物遷徙的中繼站〉,科學月刊第573期,頁698:「…被稱為澎湖縣魚的玳瑁石斑(Epinephelus guoyanus)和未定名的章魚(Octopus sp.)亦可佐證大潭藻礁作為與生物礁相依的海洋生物在臺灣海峽中繼站角色。…」
[12] 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藻礁累積速度緩慢,每十年才會增厚1公分。…」 
陳品辰、劉少倫,〈神秘藻礁建築團隊—殼狀珊瑚藻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科學月刊第573期,頁704:「…全球殼狀珊瑚藻生態的碳酸鈣累積量,中位數為每年每平方公尺0.9公斤;但生產力旺盛的地區,每年每平方公尺甚至可產生7.4公斤的碳酸鈣累積…減碳能力更勝海草及紅樹林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