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13日進行「海能」離岸風力的第二次初審,業者上緯主動宣告,風機佈設將退至水深至少35公尺處,遠離白海豚、人工魚礁、野鳥等棲地,風機設置也將朝「大型化」規劃、降低風機數量,並留下西北─東南向寬度2公里的飛行廊道。
雖然當地民代、漁會代表大力叫好,不過,風場退後是否真能減少噪音對白海豚的侵擾?留下的飛行廊道是否真的是鳥類會經過的?而風機機座預期帶來人工魚礁般的聚魚效果,在沒有妥善的管制下,恐怕反而造成漁業資源的快速減少,這些問題都遭環團與環評委員質疑。
不過,雖然環評小組普遍不滿意這份環評書件,但也認為在年底期限的兩個月內,業者恐怕也不可能補充太多資料,雖然環署一度提醒,環評的腳步不必受制於經濟部風機期程的壓力,但小組還是建議此案通過。
海能案選址在苗栗後龍、竹南外海,為上緯公司主導。為了避開白海豚等敏感區位,海能此次審查主動提出風場退至水深35至55公尺之間、風場離岸3.8至7公里,因此風場面積將從原規劃的108.14平方公里下修為73.36平方公里,最多風機支數從156下修為121,最大總裝置容量也將從776MW下修為520MW。
此外,也跟先前許多風機案一樣,業者主動改口承諾在施工過程將全程使用減噪工法、相鄰風機不同時打樁,承諾750公尺處水下噪音最大容忍值低於160dB SEL。
不過,這些退讓是否真的有助於生態,卻遭到質疑。時代力量苗栗辦公室執行秘書陳祺忠擔憂,現在廠商為了過關一直承諾,但是後來沒做到,罰則卻很輕,對環境實在沒有保障。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文魯彬質疑,即便風機退後了,但是噪音是否真的也退後了?他認為,目標不能只是不損傷鯨豚的聽力,而是應該確保不會影響行為才行。
而當地漁民很期待的風機聚魚效果,更讓環評委員鄭明修直言,「我覺得不對,這是陷阱、這是一種『魚具』。」鄭明修表示,台灣投放人工魚礁多年,但是漁業資源仍持續減少,魚從別的地方游來,卻在這裡被漁民大量移走,而且還改變了原本的沙岸地形,實在不能說是對漁業資源有幫助。
「沒有能力管理,反而讓魚死更快。」鄭明修表示,國外開始有風場對漁業進行總量管制,甚至劃設為限魚區、保育區,應該要注意,不要讓離岸風機反而成為過漁的幫兇。
「2公里怎麼選,這一條紅色就是最佳嗎?」雖然業者說要留2公里給鳥類通行,但環委李堅明質疑,業者要如何去評估哪個路徑最適合鳥類的?應該提出更充分的資料。
「然後呢?因應對策才是重要的,只是監測,做給誰看呀?」環評委員劉小如也指出,報告上只說了90%的鳥類飛行高度低於葉片旋轉高度25公尺以下,可以避過風機,將不受風機開發的影響,但他更在乎的是這些將受影響的10%,業者到底能拿出對策,例如還給這些鳥替代性的棲地等,這才是業者更該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