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撼動人心的行動力量 中國綠色人物論壇28日開跑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看見撼動人心的行動力量 中國綠色人物論壇28日開跑

2017年10月25日
本報2017年10月26日台北訊,鄒敏惠、陳宣竹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國綠色人物臉譜,撼動人心的行動力量」系列活動已於本月23日開跑,邀請中國知名環境工作者來台交流,包括保育界重量級專家學者呂植、獲獎無數的生態攝影師奚志農,以及國際「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Award)得主霍岱珊。

結束一週的交流行程後,三位「綠色人物」將在本週六(28日)舉辦論壇,分享他們在環境保護領域精彩的奮鬥故事。


2017中國綠色人物論壇。圖片來源: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本次行程安排相當豐富,走訪桃園大潭藻礁、彰化芳苑濕地、高雄二仁溪口,以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陽明山國家公園與榮星花園等地。除了了解台灣在環境保育、能源發展之間的所面臨的困境,也與台灣環保團體交流西海岸面臨的開發與挑戰,介紹台灣河川從嚴重污染到魚蝦鳥類再現的保育成果,並交流環境教育推動的模式與經驗。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深耕台灣環境議題17年,其中,辦理兩岸環保交流是重點工作之一。藉由長期扮演橋樑和平台的角色,引介許多中國獨立媒體及環境NGO來台取經。今年發起「中國綠色人物臉譜,撼動人心的行動力量」計畫,預計廣蒐多位推動中國環境議題的重要人士,累積出一幅「中國綠色人物臉譜」。

儘管政治形勢嚴峻,中國仍有許多默默為環境付出的人士,其中不乏受國際肯定者。本次受邀的綠色人物霍岱珊,有「淮河衛士」之稱,因為揭發淮河的水污染問題,於2010年獲「麥格塞塞獎」肯定。「麥格塞塞獎」是以菲律賓前總統拉蒙‧麥格塞塞為名,每年向亞洲有傑出成就的人士或組織頒獎,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

此外,曾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自然保育學者呂植,也是本次受邀的綠色人物。呂植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曾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等國際保育機構任職。其後自行創辦「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致力於高原地區人與野生動物衝突、瀕危物種保護等多項研究,曾被《紐約時報》譽為未來中國值得關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

第三位綠色人物則是中國著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師、「野性中國」創辦人奚志農。他長期追蹤、記錄擁有逗趣外貌、瀕危程度與大熊貓相當的滇金絲猴。以《追尋滇金絲猴》一片獲得有「綠色奧斯卡」之稱的「自然銀幕電影節」(Wildscreen Festival)獎項,打敗BBC、國家地理、等許多頂級製片公司;他的另一部紀錄片《滇金絲猴》則獲得國際野生動物攝影領域最具權威性的賽事——英國「BG野生動物攝影年賽」的「瀕危物種」單項大獎。

本次論壇也將放映由奚志農擔任製片的「雲上的家庭」 (Mystery Monkeys of Shangri-la)紀錄片,講述一對同父異母小猴,一家子在極惡劣環境下的生活實況。該片在2016年獲第68屆艾美獎(Emmy Awards)提名最佳紀錄片。

論壇詳細資訊請見:https://goo.gl/pYDwxP 


綠色人物簡介

霍岱珊: 用攝影報導揭開中國淮河治污達標謊言的淮河衛士

因為環保行動獲得亞洲諾貝爾獎麥格塞塞獎的霍岱珊,原是一名攝影記者,在1997年發現家鄉沙潁河發黑發臭,學童經過必須戴上口罩,而這與上游蓮花味精工廠的排放脫不了關係,因此戴上防毒面具到現場拍照。霍岱珊進一步追蹤,發現淮河污染嚴重,造成中下游諸多癌症村,從此走上揭露真相、號召公眾參與、督促政府部門加強監管、針對受災戶醫療救助等運動道路。

他向中國民眾揭露「淮河十年治汙一場夢」的真相、和水污染給廣大農民帶來的生態災難。2003年10月他創立「淮河衛士」,是中國淮河流域最早成立的民間環保組織,號召1000多名環境志工加入,並推出「拯救淮河希望工程」,一方面向政府呼籲做好水污染的管理、督促廠商做妥善的水質潔淨以及資訊公開,更重要的是協助各地村莊淨化水質以供飲用。

霍岱珊曾因違反廠商利益而多次受到恐嚇,且嚴重缺乏資金,但仍帶領淮河衛士持續發展簡易淨水裝置,協助村莊用簡易的方式獲得乾淨的飲用水,並於2004年為兩個癌症好發村免費安裝濾水器,同時試驗生物淨水裝置。經過5年的升級,於2008年試驗成功並把這項技術應用於沿河村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淨水效果,並在2013年獲得全球能源獎;淮河衛士已經獲得這項技術的中國國家專利,並兩度被中華環保聯合會評選為「中國民間環保十件大事」。

奚志農:用鏡頭記錄野生動物,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的野生動物攝影師

被英國《戶外攝影》雜誌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40位自然攝影師」的奚志農,多年來致力於透過拍攝來保護野生動物,力行用影像的力量來保護自然的信念。

1992年,奚志農花了三年時間拍攝在多個電影節獲得大獎的紀錄片《追尋滇金絲猴》,這是人類第一次用攝影機記錄滇金絲猴的活動狀況。1997年底,他第一個深入青海可可西里報導「野氂牛隊」保護藏羚羊的事跡,以及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急狀況,引起全球對長江源頭生態及藏羚羊保護的關注。

奚志農的攝影作品也屢屢登上國際版面如國家地理雜誌,成為環保組織保育野生動物的宣傳。睽違20年,他也再度追隨滇金絲猴,拍攝的紀錄片 #雲上的家庭 更獲得艾美獎的提名。

除了自己拍攝野生動物外,奚志農在2002創辦 #野性中國,一家以「用影像保護自然」為信念、致力於用影像的方式傳播和推廣環境保護理念的公益組織。奚志農更將他獲得的資源資助自然保護第一線的工作者,也因此舉辦「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並在今年4月升級為「自然影像學校」,以更加豐富全面的課程進一步加強培力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科學研究機構的前線工作人員,壯大以影像保護自然的隊伍,提高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度。

呂植:因貓熊而踏入生態保護領域  視角卻不僅止於貓熊

早年以研究貓熊出名的呂植,近年卻專注於為生態保護奔走。她拍攝的大貓熊曾登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是紐約時報 譽為未來中國值得關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

1985年,呂植開始跑秦嶺,開啟了她的大貓熊生涯。身為圈養大貓熊最堅決的反對者之一,呂植認為,要拯救一個物種,最好的辦法就是保護族群的整體性、穩定性和多樣性。

但保護大貓熊的工作並不總是順遂。呂植發現,自己再努力,對保護區的人來說畢竟是外人,總有一天要離開,而只有從內心激發出來的保護行為,當保護成為一種自發的意識,才能真正達到保護的效果。她曾說:「我的保護目標不僅僅是大貓熊。」

於是,她參與非政府組「保育國際」(CI)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並在2007年創辦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推動以社區的力量來保護生物多樣性,例如解決保護區當地居民的利益和野生動物保護的矛盾、幫助政府制定更好的保育政策等。她曾說:「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怎麼樣讓老百姓成為保護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