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環保展觀察:建築節能趨勢 走向物聯網管理、數據分析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香港環保展觀察:建築節能趨勢 走向物聯網管理、數據分析

2017年10月31日
本報2017年10月31日香港訊,賴品瑀報導

綠建築認證在1990年代開始各國紛紛展開,發展至今,已從使用環保建材、友善環境進化到節能為主,現在更走向追求融入當地,讓環保的不只是該建築本身而已。在2017年香港環保博覽可以發現,建築相關的參展業者中,有不少提出物聯網、數據分析來協助安全與能源管理的服務,在綠色建材中,更有多家推出各自研發的隔熱塗料,以減少對空調的需求。

DSC00792

參與論壇的綠建築從業者。賴品瑀攝。

「香港的九成電力是在室內使用」施耐德電器業物發展部總監簡瀚澎提醒,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執行董事陳永康也指出,目前香港的能源浪費中,有2/3就發生在建築裡。「能源效率是每個國家都擁有的能源資源」,陳永康強調,只要改善能源效率,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有足夠的能源。

陳永康指出,目前香港面臨著雖然在硬體上能源效率有逐漸提高,但電器用品數量不斷增加,總體加起來,仍還是不斷增加能源的消耗量。因此目前在香港,正走向要運用資料、數據,讓建商、科技、物業管理的業者一起合作節能。

簡瀚澎以健康管理用的智慧手環來解釋應用在建築上的物聯網系統,一樣是要靠著設置感應器,無線傳送數據,據此對空調、照明、電器進行及時調整,目標是要協助用戶的建築可以提高3倍的能源效率。

例如監測到有人才開啟燈光與空調、監測到陽光便自動關閉照明設備、據空氣品質的數據調整空調等等。簡瀚澎直言,目前香港用電量大的專業機構通常已有自己的節能措施,但家庭、小店鋪、辦公室等,往往能源效率較低,這就是他們要爭取的客戶所在,也因此他們認為,提供的操控介面必須盡可能的簡易。

「太多數據、太少時間」西門子樓宇科技經理Jimalyn Yao則表示,目前開始出現的問題,是在這麼多的數據下,到底如何為這些建築物做出正確的決策,是否真的有妥善的運用?

而西門子認為,要讓這些數據真的能做出效果,應該要有個大平台,再次將各家的數據互相結合,並找出之間的間接關係。例如當電車進站後,將會帶進大批乘客進入車站或引導進固定的建築裡,若是兩邊的數據可以結合,那麼大樓的空調也可以因人潮進行調整。這有賴各方公開他們的資料與數據才能成功。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董事周家明表示,香港的綠建築評級不斷更新,已從綠建特性、營運管理、能源效率的追求,進一步思考對社區、室外環境的影響,例如採光、空污、微氣候等。就以通風為例,不能只顧自身的建物好,卻讓整體區域的排風受阻,因此目前不少建物會留出風道,即便地價高昂,仍該開洞給風流動,又如保留樹木、考量建造方位能不能為人行道提供一些遮陰等。

周家明以望角、尖沙咀為反例,解釋為何晚間走在那裡會感到溫度特別高,就是因為當地的建築物使用了大量的水泥、金屬,這些材質在晚間持續釋出白天吸收的溫度。這樣的大樓要降溫,則可以從使用植物綠牆、白色塗料、或是儲存雨水等設法降溫。

香港的綠建築認證,同樣有定期重新考評、持續更新指引手冊等,也有不少協助綠建築設計的機構與顧問公司參展。

而多個隔熱塗料業者參展,也顯示了商機所在與競爭激烈,業者紛紛開發了陶瓷、氣凝膠等材質的塗料,薄薄塗上一層足以讓牆內外相差十幾度,源自太空火箭科技的日商AZABU表示,他們的陶瓷塗料GAINA,花了30年研發,足以讓室內溫度降溫5度,如此一來,降低了空調需求,也就帶來節能的效果,目前在日本已經有12萬人享受到。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