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仙橋獼猴絕育2年破百隻 餵食行為不停止 只能繼續絕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登仙橋獼猴絕育2年破百隻 餵食行為不停止 只能繼續絕育

2017年11月27日
本報2017年11月27日台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秋日上午,台灣東南部難得涼爽,台東縣東河鄉登仙橋上,遊覽車帶來一車的遊客,台灣獼猴早已等在橋上,不少遊客靠近台灣獼猴拍照,也有人躡手躡腳掏著包包裡的東西……


登仙橋因獼猴成為景點,吸引遊客駐足拍照。攝影:廖靜蕙

人猴間的相遇,日復一日於登仙橋上演,由於民眾餵食,改變獼猴習性,族群不斷往登仙橋聚集、擴大。為了降獼猴區域低族群密度,避免人猴衝突,台東林管處近兩年對100多隻獼猴進行絕育,過去登仙橋賞猴,幾乎每隻母猴都帶著幼猴,這一天成群獼猴聚集,只有一隻幼猴。

餵食不利獼猴保育 有法不如民眾自律

登仙橋目前絕育的獼猴數量,估算已超過在當地活動族群數的一半。農委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處長劉瓊蓮表示,數量控制是不得已的手段。

「遊客因同情餵食猴子,卻不知道這樣的舉止影響了獼猴行為。」劉瓊蓮指出,過去遊客餵食台灣獼猴的現象,造成族群往登仙橋靠攏,繁殖機會相形於自然環境中的族群多,使得區域性族群密度過高,無形中增加人與野生動物衝突的機會。

台東縣政府雖訂有「台東縣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嚴禁餵食,違者可開罰5000至1萬元罰款;現場也豎起告示牌,但仍以勸導為主,加上舉證困難,餵食獼猴時有所聞。


登仙橋附近豎立的警告標誌仍無法禁絕餵食行為。攝影:廖靜蕙

一開始基於善意餵食台灣獼猴,到最後卻演變成對台灣獼猴不利的情況。這樣的案例在台灣幾處景點不斷上演,而登仙橋則由台東林管處以絕育來降低區域族群數量,減少人猴衝突。

這幾年,餵食野生動物的行為不再受社會輿論支持。縣政府與林管處會針對導遊勸說,可以拍照不要靠近接觸,也不要餵食。餵食行為不再堂而皇之,社會輿論逐漸支持不餵食才是保育獼猴及野生動物的表現。

獼猴絕育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抓得到、年紀可以就絕育。絕育後,獸醫師會在猴子的胸前刺青,女生刺上紅色的「F」、男生則為藍色的「M」;不過,毛長長之後,容易覆蓋刺青,難以一眼辨識,因此林管處仍思考能不能如絕育的犬貓,在耳朵剪角易於辨識。

傳統手術加術後照顧 省錢又即時

獼猴絕育手術是與台東市當地獸醫師合作。一開始台東處原考慮比照西部,和台大獸醫系團隊合作,使用微創手術,手後即可放回,不需留置;但因距離遙遠,儀器運送、手術花費不貲,轉而與當地獸醫師合作。

雖使用傳統結紮手術,台東處為此也於下賓朗設置短期留置場所,進行手術麻醉以及照養6~7天放回,期間有照養人員每天負責敷藥、餵藥,確保傷口復原,確實做好消毒,降低致死風險,確保絕育獼猴的安全性。監測結果,傷口預後都不錯,並沒有發生感染造成死亡。

剛開始結紮的50隻,後來是送到距離遙遠的森林中,至今沒再回來。

台東林管處訂製大鐵籠捕猴,這種鐵籠空間很大,能容納4~5隻猴子,工作人員也能觀察進籠的猴子是否有刺青,要不要麻醉捕捉。

這一天剛好是台東林管處架設捕猴籠的日子。好奇心旺盛的猴群觀察著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受不了香蕉、柑橘類水果的誘導,一隻成猴進入籠子,工作人員雖看不出籠中猴有沒有刺青,仍按下遙控鎖關上籠子。周圍的猴群隨著叫囂,持續幾分鐘後注意分散、安靜下來。

驚覺被隔離於籠中,剛開始成猴摸索著籠架爬上爬下找出路,不久就適應在籠子裡,經過工作人員確認,已經刺青、絕育了。因此放掉猴子,馬上跑得看不到猴子。

台東林管處表示,一開始先架籠子,並於籠口放誘餌,降低猴子的警戒心,一直到猴子進入籠內,才會以遙控器關籠門。工作人員先確認入籠的獼猴是否已絕育,若確定為此次絕育對象,才會使用麻醉劑,待其昏沉後,才打開籠門抱走。


台東處人員架設捕猴籠。攝影:廖靜蕙

這過程會使同族群的猴子激動,成群守在籠邊不肯離去。因此,當獸醫師抱走猴子時,工作人員需阻隔猴群,避免猴群攻擊咬人。「猴群很聰明,籠子抓了一兩次猴子,就不會有猴子上當了,因此通常要隔一、兩周,猴群記憶逐漸淡忘後,才能捲土重來!」

減少人猴衝突控制獼猴族群 絕育直到餵食行為停止

打造鐵籠大約花了9萬元,比起跟中部或北部的學校借須支出的運費更划算。不過,架完籠子等候獼猴上門期間,人員不在現場時會關門,曾發生路過遊客不認同、破壞籠具的事件。猴子離開後,工作人員立即拆解籠具,放上小貨車上載走。

劉瓊蓮說,登仙橋的絕育會持續進行,隔一段時間就來抓,太頻繁會有戒心,不容易抓到。至於絕育的效果如何,除了持續監測取得客觀數據,這幾個月印象中幼猴的數量似乎降低了。「以前來這裡,每隻母猴子都抱小猴子,今天一大群猴子,只看到一隻抱小猴。」


登仙橋上的猴群。攝影:廖靜蕙

這一天氣候涼爽宜人,幾隻獼猴躺在橋上,互相梳理毛髮,看似一片祥和;周圍幾隻獼猴都已刺青,其中一隻小猴子手掌明顯受傷,可能是中了獸鋏。登仙橋附近就是果園,或許野生動物危害太頻繁,雖然台灣明令禁止使用獸鋏,獸鋏使用從未斷過。

今年4月底5月初網友在登仙橋拍到疑似遭獸鋏夾斷雙臂,傷口潰爛見骨的台灣獼猴即為一例。照片張貼到臉書社群的照片,引發廣大迴響,台東縣政府與林管處合作救援,幾經波折一直到6月1日才救援成功,送到屏東科技大學收容命名為「Potter」,牠原是台東林管處去年絕育列管追蹤的公猴。


今(2017)年5月,幾個民間團隊積極研議搶救登仙橋受傷獼猴。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若不想辦法降低,光靠法令恐怕難以禁絕獸鋏使用。登仙橋獼猴絕育不只是降低族群數量,更為了避免人猴衝突,而這與民眾不當接觸野生動物如餵食,脫不了干係。劉瓊蓮表示,正常情況下大自然生態就能達到控制;登仙橋獼猴絕育,恐怕得持續到餵食行為停止。

參考資料

※ 人與野生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