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牧器圍網防猴 農民賴玉子:目前試過唯一有效的方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電牧器圍網防猴 農民賴玉子:目前試過唯一有效的方法!

2017年11月29日
本報2017年11月29日台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秋冬交接之際,正值台灣柑橘類作物結實,不但人喜愛甘甜多汁的柚、橘,或口感紮實的釋迦,生長在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也不例外。尤其柑橘重要產區東河一帶,為了保護辛苦種植的作物,防範野生動物入侵更須滴水不漏,只是台灣獼猴防不勝防,人猴衝突不時上演。

這一年來,農委會積極推動以不殺生的電牧器圍網,達到驅趕獼猴、野豬、鹿科動物的目的,台東縣申請踴躍,尤其是12月底1月初結實的高價作物臍橙,圍電圍網防猴子很划算,農民相對積極地申請圍網;但價位一般的柚子農,就顯得意願低落。不過,去年申請電牧器圍網的賴玉子,卻認為相當值得投資。


「電牧器圍網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 果農賴玉子說。攝影:廖靜蕙

千方百計唯一有效:終於吃到自己種的水果!

賴玉子的果園充滿各種水果種類,美人柑、西施柚互相競豔,樹上的檸檬、金棗等著採收,抬頭就有火龍果、芭蕉,在不起眼的角落有一顆木瓜樹,他從路邊拔了一截甘蔗,削皮分給來賓品嘗。

這片果園不用藥,賓客才能安心享受。賴玉子的先生從結實纍纍的西施柚樹上,以小鐮刀割了一顆,劃開果皮時,先聞到撲鼻芳香,甘甜多汁的西施柚,不久就吃完。這一年來,果園周邊圍了電牧器圍網,第一次有水果吃。「電牧器圍網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


賴玉子的果園中,作物多樣性豐富。攝影:廖靜蕙

「猴子除了石頭不吃,什麼都吃。」他一邊泡著剛曬好的花茶,一邊細數他和台灣獼猴之間的恩怨。

提到台灣獼猴,他一肚子氣,滿腔委屈。為了阻絕成群猴子採收,賴玉子夫妻用盡千方百計,所有農政單位建議的方法都試過。

過去用放沖天炮的方式驅趕,曾一度膛炸,「差一點殘廢」,風險過大難以承受,而這種經驗並非個案。煙硝之後,只換來猴子在面前吃水果的情景。園中的果樹一些適合的樹種也圍上防猴罩,但巨大的西施柚樹則無從圍起。


農政單位建議的防猴方法,賴玉子都試了。圖為防猴網。攝影:廖靜蕙

他曾聽朋友的建議,犧牲靠近森林的一棵橘子樹,花一天時間塗藥。一開始幾天猴子果然沒來,正慶幸時,下了一場大雨,猴群趁這段時間光臨,不但繞過那棵塗藥的樹、把周圍的橘子吃光,兩天後雨停了,連塗藥的那棵也吃光。

動物訪田的經歷不僅於此,不但白天有獼猴成群來訪,晚上還有山豬糟蹋,夫妻倆只得日以繼夜驅趕野生動物。

山豬的問題相對好辦,豬隻多的時候,可以找人來處理,就有一段時間不會來,還有山豬肉可吃;獼猴的問題複雜多了,曾整天騎著摩托車在果園周遭驅趕獼猴,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猴子從山上一路吃下來。夫婦倆一年又一年下來,漸感到無心無力,只能任由野生動物採收。起初花了5萬元買的橘子苗,落到一顆也吃不到。種種努力付諸東流,而猴子類似凌遲的行為,經年累月累積的情緒,實難化解。

「餵飽獼猴」無作用  猴來倒使鳥變少、蟲變多

猴子拔果樹枝葉莖條果實,並不完全是為了飽食一餐。每棵果實都咬一口,而且從漂亮的開始吃;受損的果實還沒成熟,無從處理也不能吃,眼睜睜看著白白浪費,讓他「氣到不行」。

看著一整年的心血沒了,卻只能乾瞪眼生悶氣。求助農業單位,卻得到「將猴子餵飽就不會吃了」的回應,讓他更氣憤難平。「這些大官要到民間看看,不要只會坐辦公室吹冷氣。」

成群獼猴肆虐,讓他觀察到鳥變少了,昆蟲多了。「以前小鳥多時,會抑制蟲害達到平衡;獼猴數量增加後,鳥變少、蟲變多!」

剛從北部回來時,樹上常有白頭翁、烏頭翁、藍鵲、紅嘴黑鵯、五色鳥等鳥築巢,現在都變少了,尤其是五色鳥更不見蹤影。以前電線杆上也常站著斑鳩,現在卻看不到了。

剛搬到此地時,有兩隻獼猴,趕了會走;前不久估算,附近獼猴已超過200隻。他形容「猴子多到站的樹都會死,因為嫩葉都被猴子吃光了。」


賴玉子安裝的電牧器。攝影:廖靜蕙

圍網甘苦談  感同身受是重點

去(2016)年10月裝上電牧器圍網快一年,猴子、山豬不再光顧。圍網並非完全沒有壞處,圍網之後,原本四通八達可及的果園,都要繞路走上半公里以上;且圍網周邊只能人工除草,不能使用除草劑、割草機,增加了不便性。

圍網的材質也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損壞之後的清理回收更需管理。賴玉子建議使用較為耐用的白鐵網,細、輕、施工快,又因使用期限比較長,換算對環境的影響,不一定比較貴。不過這類的建議,常被公務體系以「很貴、不能做」回應,缺乏較具長遠的思考,這也令賴玉子感到可惜。「日本百年工程,台灣只考慮四年工程!」


圍網的材質也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損壞之後的清理回收更需管理。攝影:廖靜蕙

賴玉子說,現任台東林管處成功工作站主任張勝傑,以前擔任育樂課保育技正時,每次來拜訪他,都要承受對獼猴的怒氣。「實在太氣了!」但是,當他感受到有人一起面對、解決問題時,心情也跟著調整了。

架設電圍網前的準備工作,東海大學研究助理高明脩也一同參與,為了趕工,做到手都起水泡。看到台東處以及研究團隊一起面對問題的用心,感覺被同理了、心也軟了。

對於補助辦法,他建議按照圍網比例補助,政策上可以更體貼農民實際需要。「農民不會平白無故要圍網,因為圍起來對他們工作或多或少造成不便。」

另外,不同作物受損害之後,復耕速度有所不同,像他果園中的柑橘類,如西施柚、美人柑等,就得花較長的時間才會恢復,政策須理解每位農民所面對不同程度的困難。

保育不是保護 區域性調適管理更具彈性

根據農委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調查,東河地區約有3700隻獼猴。處長劉瓊蓮表示,東河地區因為果園密集,使得台灣獼猴逐漸往這區域靠攏。「果園除了建議使用電牧器圍網,台東處也會針對抓得到的猴子進行絕育。」


台東林管處監測估算,東河一帶台灣獼猴約3700隻。攝影:廖靜蕙

對於一部分輿論及農民意見,認為台灣獼猴不該列為保育類物種。劉瓊蓮解釋,台灣社會對保育的認知,過於傾向保護,其實「保育」也包含合理利用;至於如何利用,則是基於政策規範及完整的科學調查。

台灣獼猴列為保育類有其立論。台灣獼猴在台灣是除了人類之外的靈長類,保育靈長類是全世界的趨勢。最重要的是民眾須具備正確的保育觀念,現行法規也未禁止撲殺損及身家財產的野生動物。

台灣雖小,環境多樣性卻很高。林務局內部研議更具彈性的管理,例如高雄柴山、彰化二水、台東東河等,台灣獼猴族群密度過高,或許能區域性解除保育類名單;其他地方,如高山、森林的族群數不是那麼多,則保留其保育地位。如此一來,或能更務實反映保育現況。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