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領袖登COP23:我們需要更有氣候觀的教育體系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未來領袖登COP23:我們需要更有氣候觀的教育體系

2017年12月01日
作者: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斐濟男孩Timoci Naulusala在波昂會議登台演說,成為COP23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來源)
斐濟男孩Timoci Naulusala在波昂會議登台演說,成為COP23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圖片來源:擷取自中央社影片。

除了官方談判,這次COP23也有不少針對教育面的探討,企圖讓氣候變遷的知識更深化到教育體系。不僅如此,這可能也是有史以來出現最多兒童和青少年面孔的氣候會議,吸引鎂光燈的程度,甚至超越許多西裝筆挺的談判代表。

首先,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第二週高階會議開幕日那天,跟歐盟兩大領導人一同登台的小男孩Timoci Naulusla!他生動地描述了斐濟在2016年遭遇南半球史上最強熱帶氣旋「溫斯頓」(Winston),如何摧毀了自己的家鄉跟周遭環境,立刻讓人對身處極端氣候第一線的島國人民處境感同身受。

氣候教育不能等,教出適應力與韌性

隔天,輪到另一位來自美國加州、擔任「Climate Neutral Now Champion」代言人的15歲女孩Zuriel Oduwole發表演說。

「上地理課的時候,老師教的天氣資訊,還是20年前極端氣候尚未發生的時候。可是以前不下雨的地區、現在降下豪雨,以前不下雪的地方、卻開始下雪了,我們是否該針對已經改變的氣候提供新教材?」

她發出質疑:「像在Vanuatu(萬那杜,位於太平洋西南方)這樣的島嶼國家,全國最高點只有海拔4.5米,很多學校都需要遷移、甚至關閉!」只會傳授舊知識的課堂,如何讓孩子們培養出面對極端氣候威脅的生存能力呢?

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已是舉世皆然的共識。2015年商討《巴黎協定》內容時,最快讓各國代表點頭通過的就是第12條的教育條款。今年COP23的education day(教育日),特別邀請各國教育部及環境部官員舉辦論壇,並推出《氣候變遷教育白皮書》。

15歲的Zuriel Oduwole創辦了非洲女性和兒童組織,在COP23爭取到各國總理會面討論的機會。(來源)
15歲的Zuriel Oduwole創辦了非洲女性和兒童組織,在COP23爭取到各國總理會面討論的機會。圖片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提供。

的確,就效益上來說,同樣資源投入教導成人或孩童,後者不僅熱愛吸收新知識、也更具行動力。義大利環境局總幹事Francesco La Camers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某次他到就讀小二的女兒班上去分享環保作法,帶著水循環和碳循環兩張圖表去說故事,隔天電話就被同班家長打爆了,因為孩子們一回家,不但會主動將洗手槽的水關掉,還一直提醒家長抹肥皂時、記得把水關掉。

師資教材不可少,邀家長一同參與

教育孩子的效益如此明顯,可惜,現階段氣候教育推動腳步未如預期中順利。會員包含178國和350萬名教育工作者的跨國教育網絡Education International分析,目前只有7%的教案內容涵蓋永續議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NUESCO)的統計也有類似結果,只有大約四成國家將氣候變遷納入正式教材。Education International主張,應由政府直接投入教師訓練、進一步推廣氣候教育。

Education International代表批評氣候教育推廣成效不彰,在場各國代表面面相覷。(拍攝:邱姿蓉)
Education International代表批評氣候教育推廣成效不彰,在場各國代表面面相覷。攝影:邱姿蓉。

除了改變教學內容,每天身處第一線的老師們也需要幫助。當天論壇即有老師提出疑問:「如何在升學和考試主導的既有制度內推動氣候教育?」引發現場與會者的共鳴。筆者認為,這應該也是台灣老師們的共同心聲吧!

對此,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秘書長Rita Schwarzluhr-Sutter分享,德國一開始就將學生當成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參與者和行動者,自2008年起,政府就鼓勵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針對氣候變遷做推廣教育,國內也有德國環境基金會、Sparkasse基金會協助製作教材。Rita特別強調,學校為孩子舉辦氣候教育推廣活動時,也忘了鼓勵家長一起參與,趁機爭取成年人的認同。

來自Laurentius School的孩子擔任「波昂氣候大使」,在COP23教育日擔任開場表演者。(來源)

來自Laurentius School的孩子擔任「波昂氣候大使」,在COP23教育日擔任開場表演者。圖片來源:UNESCO。

當天參與教育日論壇的斐濟教育部長Mereseini Vuniwaqa會後真誠地反省:「我們過去的無知,人類無法克制向大自然索求免費資源的慾望,造成今天的困境,一切都始於教育,唯有教育能改變現狀!」

※本文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