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能源轉型」,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借鏡德國。不過,針對台灣目前面臨的困境,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建議,歐洲給人「就是愛環保」的刻板印象,加上德國電價高昂,德國經驗對台灣人可能沒有說服力。不如借鏡美國、澳洲、甚至南美等國的經驗,甚至打造台灣成為能源轉型的典範。
摩根擁有許多國際氣候談判經驗,熟知各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歷程。她日前抵台宣導無塑海洋,並與環團進行交流。她認為,台灣有獨特的環境與挑戰,又是亞洲第一個發表廢核減煤宣言的國家,要找到相近且可學習的成功案例並不容易,她鼓勵台灣找出自己的路,為社會創造新的能源轉型典範。
低電價、愛經濟也可以能源轉型? 美國案例很實際
台灣的能源轉型長久以來都是借鏡德國。但台德之間有太多差距。民間反核團體開始認為,台灣需要新的經驗。
差距之一是電價,德國電價大約是台灣的三倍。台灣電價低,導致推動再生能源與節能的誘因也低。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高宜凡問,國際上是否也有能源價格偏低,卻能推動能源轉型的案例?
摩根指出,美國也是電價相對便宜的地方。有趣的是,民主黨向來是對再生能源友善的政黨,但再生能源發展較好的洲,反而都是共和黨帶入的。對共和黨而言,發展再生能源不是為了環境、不是為了減緩氣候變遷,而是看到有聯邦租稅優惠、看到有錢可賺。
摩根曾擔任德國總理理事會擔任永續發展計劃成員,也是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但她實事求是地指出,歐洲一向給人「就是愛環保」的刻板印象,大家認為他們是因為環保才推動能源轉型。共和黨沒這樣的刻板印象,反而更具說服力。
減煤與產業轉型下的勞動權益 摩根建議:參考國際工會
摩根近年積極推動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強調政府廢煤的過程中要顧及勞工權益與生計。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木興指出,台灣雖然不產煤,但在電業法開放電業的修法過程中,遭遇台電員工的反彈。台化公司也因燃煤問題,導致工廠關廠。這些都是勞工出來站在第一線,台灣未來可能也要面對勞工權益與環境間的問題。
摩根重申,雖然不容易,但環團要試著直接跟工會接觸。兩者要站在同一邊,才能為工人爭取更好的權益。
她也直言,德國做得不夠好,身為產煤國,德國在褐煤退場時程表現得不夠積極。國際工會聯盟(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ITUC)的公正轉型中心有蒐集澳洲等多國案例,她建議台灣可以從中尋找合適的案例。
走自己的路 成為他人學習的典範
台灣的「能源轉型」、「非核家園」口號看似堅定,其實面臨很多挑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 815全台大停電與空污議題中,擁核言論再度興起,這些言論傳到韓國後,被解讀為台灣做不到廢核,連帶質疑新總統文在寅的非核政策。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台灣是個熱帶島國,電網獨立,加上人口密集、土地侷限,卻常向溫帶國家取經,是否有更合適亞洲、熱帶的範例?
摩根列舉海島與南美的案例,但她認為這些案例規模太小,跟台灣不盡相同。她反而建議台灣應找出「台灣模式」,把自身的經驗傳給其他國家,為國際、社會創造新的能源轉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