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蟲蟲也殺了生態 澳洲濕地底泥驗出常見殺蟲劑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殺死蟲蟲也殺了生態 澳洲濕地底泥驗出常見殺蟲劑

2017年12月15日
本報2017年12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鍾友珊編譯;蘇瑋佳審校

正如世界許多城市,澳洲墨爾本曾有多塊濕地遭排乾成為建地,也有多條溪流被水泥化。但近幾十年來,這些棲地的價值已廣為人知,社會凝聚共識,要逆轉之前的作法。於是,數百座人工濕地就這樣被營造出來。

保護這些人工濕地以及其中所棲息的生物至關重要。然而,墨爾本大學的一項研究卻顯示,過去五年間,一種有毒物質在濕地底泥的含量暴增了四倍。更糟糕的是,此種名叫畢芬寧(bifenthrin)的殺蟲劑正在殺死當地的水中生物。

Rexness(CC BY-SA 2.0)

Cheetham Wetlands濕地公園可以遠眺墨爾本。圖片來源:Rexness(CC BY-SA 2.0)

研究團隊針對的並非水中的污染物,而是那些積聚在濕地底泥中的污染物。研究方式是檢驗沉積物中有哪些化學物質,以及對棲息在底泥裡面及附近的生物有多大的毒害。

畢芬寧造成持久危害

令他們意外的是,畢芬寧是所有檢出污染物質中對生態的破壞性最大的。畢芬寧是一種合成殺蟲劑,存在於許多家用防蟲噴劑,廣告說它安全、持久,對付蟲害便宜又有效。

畢芬寧對於昆蟲、蜘蛛、蟎類及魚類是有毒的,但一般認為它對人畜較無害。由於製造畢芬寧的目的是持續性地控制蟲害,它可以長時間在環境中發揮作用。因此,要是它跑到濕地去,也會在那滯留,造成長期的傷害。

2012年的時候,研究團隊發現墨爾本有1/5的濕地含畢芬寧,但近期的研究卻在高達75%的濕地找到它,且濃度高到可能產生毒害的地步。團隊用當地一種端足目 (amphipod)的甲殼動物測試底泥毒性,結果發現所調查的99座濕地當中有40座,底泥所含畢芬寧濃度高度足以殺死這種昆蟲。

「毒」從何來?

然而,畢芬寧照理說不該出現在底泥中;畢芬寧不溶於水,因此不會隨雨水沖入下水道。儘管它可能附著在塵土等粒子上,但墨爾本在水資源敏感性城市設計(water-sensitive urban design)方面堪稱世界一流,雨水得經過層層關卡——像是礫石坑及植被——才能流入濕地,設置這些關卡的目的是要擋下這些粒子,也就是畢芬寧可能依附的對象。

儘管畢芬寧的確切來源仍不得而知,但墨爾本大學的團隊發現,畢芬寧濃度在都市周邊地區最高,尤其是新蓋的房子裡。這代表畢芬寧可能是來自於害蟲——尤其是白蟻——防治藥劑的噴灑,也能透過空氣裡的塵粒傳播。

研究人員認為,畢芬寧在都會濕地中的濃度特別高的現象,應非墨爾本獨有;美國加州也意識到了這種藥劑帶來的危機,並試著要改變藥劑施作的方式。

參考資料

作者

鍾友珊

空氣吸了會中毒、房子老是淹水,好吃的魚被捕光、芒果不再香甜......手機功能再強大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