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紅皮書】分布極狹窄的溪流細鯽 分類爭議引保育論戰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台灣紅皮書】分布極狹窄的溪流細鯽 分類爭議引保育論戰

2017年12月19日
作者:楊孟軒
2017年公布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極危名單中,「溪流細鯽」這個名字顯得有點陌生,翻閱市面上的圖鑑,幾乎都還找不到溪流細鯽的介紹。其實,溪流細鯽是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等人,在2011年時從台灣白魚族群中獨立出來發表的新物種,目前僅棲息在濁水溪支流水里溪的上游。然而,溪流細鯽在分類學上是否是一新種,在學術界仍有些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溪流細鯽僅是台灣白魚在不同地區的演化差異,不足以獨立成種。本文除了介紹溪流細鯽發現背景及棲地現況,也提供學術上的不同意見。
溪流細鯽是2011年發表的新物種。攝影:周銘泰

溪流細鯽是2011年發表的新物種。攝影:周銘泰。

實驗室裡的台灣白魚 似乎長得不一樣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廖德裕,是發表溪流細鯽的作者之一。他表示,當初去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王建平的實驗室,找王建平的學生林弘都博士時,發現一尾台灣白魚的活體,看起來不太一樣。林弘都表示家中還有些水里溪採集的台灣白魚標本,兩人便將標本找出來比較,發現了側線走勢差異,於是著手進行研究。

2011年時,廖德裕、林弘都等完成研究,將水里溪上游這支族群發表為新物種,命名為Aphyocypris amnis,中文直譯為溪流細鯽(又名日月潭細鯽)。

新種發表的論文註1中提到,溪流細鯽的側線,在經過臀鰭時有垂直向上的轉折,台灣白魚則沒有此特徵。而溪流細鯽的側線鱗總數,也普遍比台灣白魚來得少。《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的作者周銘泰也補充,兩者外觀上能觀察到的差異,還有口裂的角度。溪流細鯽口裂斜度約60度,不會超過眼睛前緣;而台灣白魚口裂的斜度小於45度,口部的長度會超過眼睛前緣。

溪流細鯽的棲地與現況

離日月潭約半小時車程的水里溪上游,有一處私人土地,是溪流細鯽目前唯一的棲息地。這段大約50公尺長的水域,由5、6座類似小沼澤的靜止水潭組成,水深約30~50公分,水質偏酸、水溫冰冷,呈現紅褐色,底質是泥土。兩岸的植披茂密、遮蔽許多陽光,溪流細鯽便棲息在這些水潭中。

周銘泰說,溪流細鯽生活習性接近埤塘型魚類,以浮游生物、落水昆蟲、飛蚊為食,跳躍力很強,喜歡成群行動。在這塊棲息地中,溪流細鯽是唯一可見的魚種。往下游走經過一處水泥壩後,便和台灣馬口魚混雜棲息,再往下游就看不見溪流細鯽的蹤影了。

溪流細鯽的棲息地位於水里溪上游。攝影:周銘泰

溪流細鯽的棲息地位於水里溪上游。攝影:周銘泰。

周銘泰於2015年再度造訪溪流細鯽的棲息地,卻發現溪流細鯽的數量不僅變少,魚的體型也變較小。「過去溪流細鯽最大的體型能長到13公分,2015年去時,只看到8公分左右。」周銘泰推測,可能已經有人去採捕溪流細鯽,甚至進行買賣,導致溪流細鯽族群減少。「人一次抓100尾感覺不算多,但對溪流細鯽的族群傷害很大。」

此外,經過幾次颱風侵襲後,一旁的泥土崩落,使水潭淤積、水變淺。但周銘泰相信,只要沒有人為干擾,就算水潭淤積,溪流細鯽也會往深處遷移,自然天災造成的傷害不大。

周銘泰預估,溪流細鯽的成魚總數大約剩下300至500隻。他認為,既然溪流細鯽已經被列入紅皮書,甚至之後有機會列入保育類,那勢必要妥善保護棲地。「溪流細鯽的棲息地是個封閉的地區,只有一條路可以到達,又屬於私人地。或許可以嘗試和地主溝通,或教育當地民眾來保護這種物種。」

學者質疑溪流細鯽 僅是台灣白魚的個體差異

但對於溪流細鯽是否具有足夠的證據,有效地從台灣白魚中鑑定出來,有學者持不同的意見。實地到水里溪上游採集過後,學者發現論文中所描述的性狀,應該屬於個體的差異,並未普遍存在該區域所有的個體中。

對於以濁水溪支流的族群發表為新種的邏輯,也有學者提出質疑。台灣白魚目前分布在大甲溪、烏溪、濁水溪等三個水系。三個水系間白魚族群存在基因多樣性,但遺傳距離小。若要以三個水系族群間的差異來命名新種,應該選擇與台灣白魚的註2模式標本差距註3最遠的族群來命名新種。

台灣白魚的註4模式產地在日月潭,溪流細鯽的產地在濁水溪支流,而日月潭正是屬於濁水溪水系,兩者的分布範圍相差不遠,究竟是否發展出生殖隔離,令人質疑。而論文認為濁水溪這支族群,外部性狀的差異與台灣白魚最大,但實際上卻又無法讓人有效分辨出差異。以上都可能是不利於新種命名的證據。

棲地中的溪流細鯽。攝影:周銘泰。

棲地中的溪流細鯽。攝影:周銘泰。

在保育觀點上,該名學者認為,淡水魚本來就容易受到地理隔離,族群很難跨越河系擴散。因此,即使是同一物種,在每個河系往往都有具獨特遺傳結構的族群。「假如一有遺傳變異就要發表新種、規劃保育政策,那等於所有的族群都要被保育。在目前有限的資源下,其實不該漫無尺度的進行物種保育規劃。」

即使學術界有對於溪流細鯽有不同的看法,但依照分類學原則,目前還沒有推翻該物種的論文出現,因此溪流細鯽現在維持為一有效物種。

依照本次紅皮書的調查結果,溪流細鯽的分布範圍狹窄、數量稀少,可能還是要謹慎評估、進行保育規劃。

溪流細鯽

學名:Aphyocypris amnis

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條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細鯽屬

生態習性:初級淡水魚。性活潑,善跳躍。主要棲息於緩水流之河渠或池沼中,尤其是水生植物繁生之水域,以掉落水面之昆蟲和藻類為食。臺灣的特有種。主要分布於臺灣中部的水里溪支流。 

保護等級: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台灣紅皮書中列為極度瀕危(CR)。 

註釋:
2. 分類學家在為新物種命名發表時,用來描述形態特徵所依據的標本。(國立中興大學昆蟲標本館。瀏覽日期: 2017/11/30。http://nchuentm.biodiv.tw/content/collection/types )
3. 差距包含分布範圍、性狀差異、與遺傳距離等。
4. 採集、捕獲、觀察到模式標本的地理位置 (于名振翻譯。國際動物命名規約第四版 p118)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