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空污移轉到電廠? 國外學者:集中管控效果較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電動車空污移轉到電廠? 國外學者:集中管控效果較好

2018年01月26日
本報2018年1月26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霧霾來襲,民眾無力感越來越深,科學研究可能帶來改變嗎?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教授、氣膠科學期刊總編輯畢瓦斯(Pratim Biswas)近日來台,他強調各地空污源不同,而且空污無國界,所以研究應在地性與跨域合作並重,才能有效進行源頭管制。

台灣近日宣布2040年禁售燃油車,有民眾擔憂車輛空污減少反而增加發電廠的空污排放。畢瓦斯指出,電廠集中管控較管制個別車輛效果更好,電廠應投入空污防制設備並將排放資訊公開,才容易取得民眾信任。

對近年熱門的微型空污裝置,畢瓦斯也持肯定態度,認為有助於民眾了解問題並支持空污防制政策,政府不應抗拒。

20180124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空污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空污研究學者Pratim Biswas。攝影:陳文姿

電廠集中管制較容易   污染防制設備

政院去年底拋出2040年禁售燃油車時程表,燃油車空污減少是否反而增加發電廠的空污?現任國際氣膠研究集會(the International Aerosol Research Assembly)副會長的畢瓦斯認為,這是選擇問題,目前已有高效能車輛,空污排放大幅減少,不一定要使用電動車。但他也指出,管理每台車輛的排放並不容易,只要疏於維護,污染就會增加。相對來看,電廠集中管控效果較好。

城市裡的空氣污染。攝影:洪郁婷。本報資料照。

他以聖路易1930年代的燃煤污染為例,當時因家戶使用燃煤作為暖氣來源,空污嚴重,到了連白天開車時也要開頭燈的地步。最後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的支持下,決定改為燃煤電廠集中供電,民眾則使用電暖設備。新設的燃煤電廠採用規範較其他州更嚴格的污染防制設備,並持續更新,現已改用天然氣發電。

畢瓦斯強調,增加電力不一定會讓污染增加,燃煤電廠也有高效能機組,重點是管控技術的運用,以及額外防制成本的投入。

畢瓦斯說,學界有責開發新的抑制污染技術。政府則應將排放資訊上網公開,透過資訊透明增加民眾的信任。

跨域研究在地解決   空污防制要先找源頭   

雖然政府每天持續發送空氣品質資訊,但不少人還是自備穿戴式的微型監測裝置,隨時了解最貼身的空品。也有人是透過空污監測網去看微型監測裝置的最新結果。

畢瓦斯肯定這些裝置讓民眾意識提升,有助於了解問題,並促成政府的防制政策。

畢瓦斯強調,各地污染成份都不同,有些地區污染來自摩托車,有些來自煉鋼、化工產業,在地研究才能掌握污染源,並支持因地制宜的管制方式。區域間也需要進行協同研究,因為空污是跨區域的,最終都會彼此影響。

對於官方環保單位過去批微型監測不精確且容易受到干擾,應以官方資料為主的態度,畢瓦斯認為,微型監測器的品質良莠不一,學者應告訴大眾,如何選擇好產品以及數據解讀的注意事項。

但另一方面,畢瓦斯強調,政府不應抱持質疑與否定態度,藉由這些小型裝置提供的資訊,透過演算分析,有助於了解當地的空污問題。

0405-1 gov 空污

左:全台微型測站偵測值 右:高雄地區監測值放大圖。疑似放置於室內或靠近污然源的監測器以特殊符號顯示。 截圖自g0v零時空污觀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