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遴選起跑 水下噪音規範還沒訂 學者籲開放資料補救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風機遴選起跑 水下噪音規範還沒訂 學者籲開放資料補救

2018年01月25日
本報2018年1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的離岸風機開發,今(2018)年將進入經濟部的遴選程序中,不過風力發電可能帶來的環境衝擊,例如水下噪音要怎麼測量、怎麼評估,卻至今沒有完整的規範。如何減輕與補償,中研院學者建議,以資訊公開,納入公民參與來因應。

25日知洋科技公司、海洋工業技術聯誼會、國外技術商、國內關注離岸風機的環團等,合辦了「離岸風場環境風險問題及產業解決方案論壇」。其中水下噪音的測量與評估,最是討論焦點。

DSC03061

知洋科技總經理湛翔智畫出水下噪音將牽涉到眾多的課題。

知洋科技總經理湛翔智指出,對於離岸風機的水下噪音,問題不只是施工打樁時而已,長期的船舶低頻噪音也應關注,尤其這些離岸風場陸續建置起來後,也可能造成航道、漁業範圍的改變,因此也應該一併納入評估。

目前美國、歐盟也是初步投入,包括台灣,亞洲各國都還沒有提出相關的監測評估規範。產業面臨水下噪音尚無完整規範,國內工程顧問公司也普遍缺乏水下聲學的技術,但風機、打樁的規格與技術仍處於不斷改變中,的確遭遇不少挑戰。

湛翔智表示,目前台灣對海洋動物的調查研究仍不足,對牠們受水下噪音影響的研究也是剛起步,若是參考國際經驗,目前是聲學與目測動物行為兩者並行來處理。

「以良心來說,我不認為可以隨便喊出來一個數字。」湛翔智透露,環保署曾經向他諮詢能否快速的得到一套水下噪音管制標準,但他以美國修訂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中的相關技術指引為例,表示至少要花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行,因為該有的公開收集意見、溝通,並不能省略。

湛翔智更提醒,現階段國內的風場大多都在進行背景調查,目前收集的資料,應該注意取得正確的環境噪音。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獨立博士後研究學者林子皓認為,目前這些離岸風機環評雖然過了,但生態風險的評估的確並沒有做齊,不管是風能開發商或是關心生態的環團同樣都想要知道,取得可信的鯨豚行為研究。

林子皓認為,噪音對鯨豚聽力的影響,也許需要數十年評估、也難以驗證評估成效,建議也要對行為干擾做研究,包括目擊率、族群密度、空間分布變化、群體大小、行為狀態、活動範圍、核心區域這些生態指標。

他更認為,不管是水下聲學、或是動物行為,重點是這些監測的資料要公開,接受民眾與其他單位重複驗證,不能只聽專家說。尤其在現在資料還不足的狀況下,更應該開放資料,讓公眾參與,才可以提早預警生態環境,積極研擬、執行減輕或補償措施。

目前討論離岸風機的生態衝擊,往往集中在白海豚的生存危機,也有學者提醒,除了白海豚,還有露脊鼠海豚、瓶鼻海豚、糙齒海豚等也應該重視。不過環團認為,白海豚目前只剩50到70隻左右,的確瀕危,且在食物鏈屬頂級消費者,可以作為生態指標性生物。

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表示,經過訪談,其實漁民擔憂的問題,包括六輕填海、污染、淤積、過漁、缺人才、公部門管理不力等,其實完全等於白海豚正在面臨的威脅。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則指出,目前調查到的白海豚,大約有六成明顯可見曾遭漁網、漁船的造成外傷,可見漁業行為對白海豚傷害是最大的。但他們擔憂風場創建後,將改變漁業的行為與範圍,再者,既然白海豚已是極度瀕危,噪音雖然是排名第二的威脅,但也仍是嚴重衝擊。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