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成為全台最綠軌道 獻給「機捷」周年的綠色想像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有望成為全台最綠軌道 獻給「機捷」周年的綠色想像

「低碳交通」系列12

2018年02月09日
作者:趙森

重大建設常是改變地景的主因,在人稠地狹的台灣更是如此。近年國內最受矚目的交通建設,莫過於剛滿周歲的「桃園機場捷運」(簡稱「機捷」)。但比起其他建設,軌道一向有所謂的「沉沒成本」,完工後僅能提供運輸、難做其他用途,對環境的改變更是不可逆。因此機捷沿線23座車站和軌道,除了改變北北桃三縣市地貌,更會對周遭人文與地理景觀造成衝擊。

以下,筆者以自身搭乘的經驗,歸納機捷帶來的三種地景變化,除了想讓軌道建設連結公共議題和環境關懷,也期盼讓國人等待20年、營運屆滿一周年的機捷,未來發揮更多運輸功能以外的社會效益。


機場捷運橫跨北北桃。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台北車站(A1)到泰山貴和站(A6):鐵皮+綠廊的衝突美

從台北車站出發、途經三重、新莊到泰山,這一段除了台北車站,其餘5站皆為高架,沿途矗立支撐軌道的巨大梁柱,偏偏這一帶開發甚早,使得機捷無法以最短距離遁入市區,必須拐好幾個彎、閃過高樓、甚至橫過民宅。

在此路段,旅客可感受台北住商林立的大廈,轉變到圍繞新莊、泰山的鐵皮屋頂,從車廂俯瞰這些當年為台灣締造經濟奇蹟的中小型工廠,甚是壯觀。三重站(A2)旁的大台北都會公園,配合嶄新的自行車道與綠地,在眼前畫出一條綠帶,猶如連結住商大樓與鐵皮工廠的生態廊道,頗有一種衝突的美感。


機捷前面幾站穿越台北市區,可看見明顯的住商錯落市景。圖片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

體育大學(A7)到機場旅館(A14a):縱橫交錯的陸空動線

體育大學到坑口站(A11)這段,雖被多數人認為風景最優,但它卻是機捷軌道工程最艱辛的一段,也是最讓外界產生安全疑慮的高風險路段。

數據會說話,從體育大學(A7)到林口(A9)這三站,不僅是機捷最高的站點、長陡坡距離更超過10公里。體育大學站場還位於隧道內,過了長庚醫院(A8)後則一路緩降至地下。從最高點一路下衝,無怪乎不少人在通車前有所質疑。

出了長庚醫院,機捷橫空穿越中山高速公路與五楊高架段,坐在車廂內的乘客,可以發現頭上和腳下都有汽車呼嘯而過,彷彿電影《明日世界》的未來場景。下方還錯落著尚未移居的住戶與農耕菜園,讓人不禁聯想,在機捷還沒在地景畫上一刀、大興土木之前,中低海拔的天然森林,以山為家的住戶跟動物們,在此的群聚現象想必更為熱鬧。

談到機捷改變地景的現在進行式,在山鼻站(A10)最為顯著。這裡周圍是當地人俗稱的「山腳」地帶。由於位於南崁交流道外圍,為紓解當地過量的人口和交通,內政部去年通過「機場捷運A10山鼻站區段徵收」開發案,打算在此興建社會住宅、開發商業區和埤塘公園,週遭地景開始大規模轉變。筆者搭乘時曾目擊許戶民宅被拆、大片田地遭填平、多台怪手在土地上穿梭,可謂觸目驚心。


從山鼻站月台上,可看見大批怪手機具忙碌穿梭的地景改變進行式。圖片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

大園(A15)到中壢車站(A23):南桃園雙溪伴我行

機捷沿線的第三種地景變化,應是最少人關注,卻是筆者認為最有趣、未來最有揮灑空間的一段。

駛出機場系統段後,機捷軌道幾乎與南桃園最重要的兩條河川(新街溪與老街溪)毗鄰而行。老街溪是老一輩青埔人記憶中的生命之河,還沒有自來水跟電力的古早年代,溪裡的魚蝦貝類如同當地住民的天然冰箱。從大園到中壢,機捷一路往老街溪與新街溪的上游逆流而上,河岸忽焉在左、忽焉在右,三、四月春季時分,大園往橫山站(A16)的路旁,野生苦楝樹的紫白花滿佈河岸,提供旅客滿滿的「水岸第一排」景致。

再往南,列車越過老街溪上游、行經青埔河段,從車上可瞧見從桃園捷運公司大本營–—領航站(A17),途經高鐵桃園站(A18)和體育園區站(A19),沿途老街溪河岸已納入都市計畫,過往的野溪風貌被整齊的造林和綠茵草皮取代。此刻,這塊青埔特區正大興土木,地價也水漲船高。

最後來到興建中的老街溪站(A22),一旁的「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是國內第一個以河川教育為主題的環教場域。中壢車站(A23)旁亦有「澗仔壢環境教育中心」,很適合當成「低碳運輸+環境教育」的體驗教室。


最後一段機捷路段與南桃園兩大河川並行,水岸景致非常宜人。圖片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

高齡、環境友善,挑戰台灣最綠軌道建設

如前所述,軌道造成的地景破壞無法挽回,若主事者只想將建設與高房價連結,恐怕窄化了軌道建設的價值。台灣社會有種現象,一旦公布捷運興建地點,周圍地段與房價立刻飆升。但在西方國家,捷運周圍是一般百姓聚集的區域,對照青埔周圍建商打出的捷運宅房價,買得起如此高房價的屋主,每天出入應該都有車接送了,哪需要搭捷運通勤?

筆者認為,正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往後軌道建設應以車站為點、軌道為線、創造網絡化的便利生活圈,提高長者的行動能力。另外,桃園境內來自東南亞的移工甚多,通常無法持有汽機車駕照,移動方式依賴自行車或低馬力電動車。市政府最近祭出多項機捷搭乘優惠給市民,期待日後也能對外籍移工提供部分優惠,應該算是一種另類的「新南向」手法吧!

除友善各種族群,呼應環保更是機捷可加強的。據環保署剛公布的《2017 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國內運輸部門燃燒二氧化碳總排放占比以「公路」97.95%最高,包含各種軌道的「鐵路」僅占0.19%。儘管排碳比重不高,但軌道建設後續的搭乘人次、發車班距、能源管理,才是關鍵。


多為開放式高架場站的機捷,擁有極佳的採光與通風條件,更有利於節能。圖片來源:低碳生活部落格

依桃捷公司公布資料,目前每日平均運量約5.6萬人次,無直達車停靠的車站每15分鐘一班,直達車與普通車皆停的車站則是7.5分鐘一班。以此班距和運量要做節能運輸,成效恐怕有限。對此,去年底桃園市長鄭文燦即宣示,往後機捷將以每6分鐘一班為目標。

事實上,機捷已開通的21座車站,只有6個在地下,可避免地下車站能耗過高的問題,加上許多站體興建時皆以綠建築為概念,採取自然通風和半開放的月台形式,在節能績效上大有實力超越國內其他軌道系統,也期待桃捷公司今後能像高鐵、北捷與高捷一樣,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供外界檢驗,有朝一日成為全台最節能、也最友善的綠色軌道。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