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這不是蜂窩 認識舉尾蟻窩 讓牠變成農民好幫手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這不是蜂窩 認識舉尾蟻窩 讓牠變成農民好幫手

2018年02月10日
作者:周昭蕊(自然谷專案經理)

「唉!小心樹上有蜂窩,趕快離開這邊。」聽到這句話,抬頭看了一下,發現樹上有一團黑黑包裹著樹幹像巢一樣的東西,但沒有聽到蜂類翅膀振動時所產生的嗡嗡聲,也沒有看到天空中進出或圍繞蜂巢旁的蜂。真是誤會一場,它不是蜂窩,其實是蟻窩啦!但可不要以為人家是螞蟻就好欺負,那可是「舉尾蟻」的巢。


巨大包覆著樹幹的舉尾蟻蟻巢。圖片來源:天問 小窩。(CC BY-SA 2.0)

會稱做「舉尾蟻」不是牠們愛俏臀,而是這些螞蟻容易受到驚擾,此時便會將黑褐色水滴狀的腹部舉起成警戒狀態,若發現領域遭受侵擾,便會傾巢而出並以強烈的蟻酸做為攻擊武器。自己曾經看過家人修剪果樹時,沒注意到樹上的蟻巢,樹枝鋸下時抖落了許多的舉尾蟻,雙手被咬得滿是通紅。但還好身體的過敏反應不嚴重,及時消毒與冰敷一天後,漸漸消退(但每個人的體質及過敏反應不同,因此若有變嚴重的趨勢需盡早就醫)。

再次看著樹上像籃球大的蟻窩,不得不讚嘆小小的螞蟻,可以透過團隊的力量,利用植物纖維將樹幹包裹築巢,這需要多麼強大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這類有著高度分工與階級的昆蟲,除了螞蟻就是白蟻及蜜蜂,並稱為「社會性昆蟲」。雖然牠們的種類數不多,約昆蟲物種總數之1.5%,卻有著龐大的族群數以及個體數遠勝過其他物種總和(在一些螞蟻及白蟻的族群中,可觀察到超過百萬的個體數)。


成群的舉尾蟻於枝條上,若遭驚擾,黑褐色水滴狀的腹部舉起成警戒狀。圖片來源:天問 小窩。(CC BY-NC-ND 2.0)

觀看一群舉尾蟻,就像在看一個小型的人類聚落一樣,一個蟻窩中除了單一負責生產的蟻后,剩下的工蟻會分工進行育幼、築巢、採集食物、防衛…...等多項工作。單看牠們的取食分工,就非常有趣。舉尾蟻主要以植物或蚜蟲所產生的蜜露為食,在自然谷白匏子的葉子上,常可以看到舉尾蟻於葉子基部的蜜腺上取食。為確保取蜜露的植物健康,舉尾蟻會驅趕想啃食葉子的昆蟲,就算剛好路過的昆蟲也會遭到驅趕,成為白匏子的護衛兵雙方互利。除了植物葉子上的蜜露採集之外,這些螞蟻還會「放牧」,牠們會搬運提供蜜露的蚜蟲及介殼蟲到其他的枝葉上,就好像趕羊到不同地方吃草一樣。


正在取食植物蜜露的舉尾蟻。圖片來源:Macro Monster(CC BY-SA 2.0)

雖然一般沒有辦法觀察到蟻窩內部的行為,但下次不妨多停留一下,觀察植物上取食蜜露的螞蟻以及樹上忙碌走動的蟻群們的互動,看看牠們如何互相打招呼,幫忙搬運物品,但不要去驚擾牠們。另外,蟻窩的搭建方式會將樹枝枝幹整個包住,顏色多半較為黑褐色,但蜂巢為半面附著,顏色較為褐色且有許多半圓形的紋路。

舉為蟻生物防治運用小知識

對著樹上奔走的舉為蟻輕輕吹一口氣,立刻可觀察到腹部上舉成警戒狀態,面對如此高度警戒且有攻擊性的螞蟻,也可以做為農作物的護衛兵。過去曾看過有農民到山上採了舉尾蟻的蟻巢,帶回菜園中,敲打枝幹將舉尾蟻打落於蔬菜上。受到驚擾成功及狀態的舉尾蟻,落到葉菜上便開始攻擊葉子上的昆蟲,藉此防止葉菜遭受啃咬,免除了農藥的使用。但這樣的使用多少有些被舉尾蟻咬傷的風險,因此也必須是有經驗的人來進行操作。


懸巢舉尾蟻檔案

中文名: 
懸巢舉尾蟻
科名: 
家蟻亞科 舉尾家蟻屬
學名: 
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 Mayr, 1879
分佈: 
廣範分布在東洋區中(婆羅洲、蘇門答臘、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中國大陸南部及臺灣)
特徵:
體長3.5 - 4.5 mm
頭、胸部褐色,中胸後緣兩邊有棘刺
腹部黑褐色呈小水滴狀,習慣上舉
生態: 
蟻巢常位於樹叢間,外觀和虎頭蜂巢相似,但是較為粗糙、外殼凹凸不平。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

作者

自然谷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是台灣環境信託的首例。
我們相信,這不會成為唯一的案例,而是一把開啟更多可能的鑰匙。
還不認識自然谷嗎?
快來瞧瞧台灣第一個環境信託是什麼模樣吧!
》》前往官網FB公開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