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新證:黃土高原石筍顯示4000年前極端降雨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大禹治水新證:黃土高原石筍顯示4000年前極端降雨

2018年03月19日
摘錄自2018年3月17日中國科學雜誌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最近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吳慶龍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認為公元前1920年(也就是3870 a BP;a代表年,BP代表距離公元1950年)青藏高原東部的一次強烈地震造成了堰塞湖的形成,隨後堰塞湖的潰決引發了黃河中下游流域出現特大洪水,大禹的成功治水進而開啟了夏王朝的建立。這個年代要比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夏朝的建立時間晚150–300年左右。該成果一經報導,便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熱議。對於該文中洪水事件的沉積學證據,以及年代,都存在爭議。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譚亮成研究員及其團隊以黃土高原的石筍為「媒介」,通過石筍礦物晶體的氧同位素記錄,重建了黃土高原地區過去6000多年的降雨變化,發現在4000 a BP左右,黃土高原發生了持續約20年的極端強降雨事件,這可能造成了黃河中下游大禹時代的大洪水。石筍記錄顯示極端降水事件持續了20年左右,然後降雨開始下降。考慮到史前人類社會的生產技術水平低下,譚亮成等人認為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降雨的自然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