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7日
摘錄自2018年3月26日公視新聞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環保署統計去年空氣測站的紅害日數,比104年已減少一半,但民眾卻常看到霧茫茫的景象,學者懷疑是PM2.5內的超細懸浮微粒PM1.0影響。
環保署目前正委外研究,PM2.5細懸浮微粒中的超細懸浮微粒PM1.0,是否與能見度有關聯。環保署空品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蔡鴻德說明,PM2.5影響最大的是在 0.1微米到1.0微米這一塊,亦即PM1.0,相對顆粒數比較多,加上台灣是屬於海島型氣候,所以可能帶來的水氣比較多。
環保署出示兩張相片舉例,左邊的北京市,當時PM2.5小時濃度超過200,右邊的高雄,數值不到100,卻相對霧茫茫,目前研究團隊除了研究是否與超細懸浮微粒PM1.0含量相關,也會研究空污與海島型氣候的關聯性。中央大學副教授蕭大智表示,因為光的波長與粒子關係,所以PM1.0或許是一個更好的能見度相關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