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體檢綠島珊瑚礁 仍見莫蘭蒂颱風侵襲效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時隔兩年體檢綠島珊瑚礁 仍見莫蘭蒂颱風侵襲效應

2018年04月27日
本報2018年4月27日台東訊,林育朱、葉思妤報導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主辦的珊瑚礁體檢已於4月中展開,並於4月22-23日前往了頗負盛名的潛水勝地-綠島進行調查,由14名潛水志工一起協助完成三個潛點的調查。此次調查團隊挑選柴口、石朗以及大白沙進行,調查發現活珊瑚覆蓋率在一般到優良之間,並且記錄到不少指標性魚類及不少魔鬼海膽個體。


綠島底質覆蓋率。(林育朱製圖)

底質調查結果顯示,三處的活珊瑚覆蓋率介於26.9~65.6%之間,石朗10米處最低,柴口5米處最高,柴口5米及10米、大白沙10米的活珊瑚覆蓋率超過50%,屬於國際標準「優良」等級,其他穿越線則落在25~50%,屬於「一般」。

對比2016年時調查結果,調查地點也同樣是這三處,大白沙5米及10米、石朗10米的活珊瑚覆蓋率明顯下降許多(大白沙5米處由79.4%變為28.1%;大白沙10米處81.9%變58.8%;石朗10米處由58.8%變為26.9%),在與當地業者或教練討論後,推測可能因為2016年9月時莫蘭蒂颱風所致。

當年莫蘭蒂颱風來襲時,造成綠島有名的大香菇倒塌,位於南邊的大白沙及西邊的石朗也處於迎風面上,可能因此造成這三條穿越線的活珊瑚覆蓋率明顯下滑。而未來是否還有機會復原,則還需要持續調查才知。


大白沙觀察到裸胸鯙。(林育朱攝)

指標性魚類部分,則都有觀察到蝶魚,族群密度在每100平方公尺0.75~5.5隻,大白沙5米處最低,柴口10米處則最高。鸚哥魚僅有大白沙5米處沒有記錄到,族群密度在每100平方公尺0.5~5.25隻,最低是柴口5米,最高為石朗10米。其他則還有零星記錄到石鱸、笛鯛和裸胸鯙。柴口和石朗屬於保護區範圍,禁止採捕魚類,並且又是當地熱門的浮潛景點,常有餵食行為,因此吸引不少魚群聚集。

無脊椎動物部分,都有記錄到硨磲貝,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0.25~2隻,最低是柴口10米,最高是柴口5米。由於2014年起台東縣政府已經公告綠島全島沿岸潮間帶及自平均低潮線向外海延伸200公尺小於15公分的硨磲貝禁止採捕,因此近年來調查時多半都能觀察到硨磲貝。「柴口分區」、「石朗分區」及「龜灣分區」,則是任何大小的硨磲貝都禁止採捕,因此較能記錄到大於15公分的硨磲貝個體。

此外,魔鬼海膽的部分,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0.25~81隻,地點之間數量差距非常大,最低的是柴口,而石朗、大白沙都可記錄到數十隻。究竟魔鬼海膽是數量突然增多,抑或者是因為缺少了軟珊瑚的遮蔽,使志工更容易觀察到,由於缺乏2017年的調查數據,因此也只能持續觀察才能得知。其他無脊椎動物則還有零星觀察到清潔蝦、龍蝦、棘冠海星。

此次參與的志工包含了長期支持的在地業者藍莎潛水,連續第9年派員參與,也有許多第一次參與的外地志工,從四面八方聚集在綠島,覺得調查的過程是個十分有趣的體驗。

志工表示,透過實際操作可以了解更多海洋的樣貌,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觀察一個地區長期的變化,好讓業者或是遊客可以做出對當地環境更有利的決定。在調查結果報告時氣氛也非常熱絡,多數的外地志工來綠島潛水的同時都非常關心綠島的生態情況,在業者與潛客的共同努力之下,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性。

2018年台灣珊瑚礁體檢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共同主辦,並由滙豐(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贊助,本梯次活動由藍莎潛水合作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