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提供餵飽我們的糧食,也是生活的場域及發揮重要的社會支持功能。國際間近年來更鼓勵在生產過程中,進一步兼顧生物多樣性的「里山倡議」,國內這幾年也積極回應這個趨勢。不過,如果認為里山倡議是農村的事,那麼就錯過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盛宴!
林務局「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2日於繁榮的台北市區「保育小站」開展,透過四個里山案例,讓民眾了解里山,拉進都市與里山的距離,最好還能從都市走向里山!
林務局副局長廖一光表示,保育小站宛如隱身繁華都市巷弄中的珍珠,也是林務局推廣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的前哨站,讓都市中的人們,了解森林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的服務價值。
此次展覽主題為「走向里山」,以「里山意涵」、「台灣里山風土與生產地景」及「都市里山生活實踐」等三大主題,並展示林務局長期推動的貢寮水梯田、雲林成龍濕地、台24霧台大武與阿禮部落及花蓮港口部落等4個里山地景的特色。
保育組長夏榮生說,四個案例無論是所在區位或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樣態,都相當具有代表性,透過這幾個案例說明台灣里山珍貴之處。
位於淺山的貢寮水梯田把過去台灣農業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失落的傳統知識重新找回來,並找回多種瀕危生物,讓農田生態系成員一一歸隊;雲林縣湖口鄉成龍村從地層下陷、土地無法耕種的危機,轉化為休耕養地,讓土地恢復自然樣貌、增加生物多樣性的契機,成為另一個賞鳥地點;另外,觀樹基金會多年投入社區營造,讓豐富的自然環境成為藝術創作的元素,舉辦藝術季翻轉當地社區。這幾年更提出不抽地下水生態養殖方案,並興建完成示範性質的高腳屋,要與氣候變遷共生。
莫拉克風災後,台24線沿線的霧台鄉大武部落意識到區域性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重建過程結合當地傳統農業,以及依傍山林資源引入創新技術發展出里山新經濟,展現旺盛的活力。同樣為了恢復過去傳統水稻田與海浪呼應的榮景,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從修復水渠開始,逐步建立依靠里山資源的區域微型產業。
從都市連結到里山 以綠色消費、生態旅遊支持里山倡議
特展選在台北市,具有非凡的意義。夏榮生表示,極度仰賴里山餵養的都市人口,在里山倡議扮演著要角。居住在都市的人們透過綠色消費支持友善環境的生產行為,不但實際支持里山生計,也間接維繫生物多樣性,讓生態系服務功能源源不絕。
另外,除了購買農產品,消費者還可以參加生態旅遊,實際走訪這些維繫了生物多樣性的里山地景,了解、體驗里山生活;而生態旅遊即包括社區回饋的機制。
林務局保育小站是日治時期總督府山林課的員工宿舍,2006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市定古蹟,除了建築物本體外,金山南路203巷週邊的老樹群、位在22、24號的保育小站庭院中珍貴稀有的台灣油杉,都顯示其獨特與珍貴保存的價值。
坐落在城市中的保育小站,2017年正式營運,以「展現森林生態服務多元價值」與「推廣里山倡議」為核心,為都市與生活在鄉村、農村或漁村的人們搭起橋樑,定期舉辦自然保育主題展覽活動暨成果推廣。
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表示,修復古蹟活化為保育小站的案例,值得肯定與參考,不只做為社區營造的平台,更是城市與其他縣市交流的場域,「在台北市很少有這樣的機會。」
現場除了可看到四處里山地景以及農產品,還有策展單位依據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連結」作品作成的小模型,讓民眾貼近台灣的自然環境與傳統文化蘊涵。另展示設計也保留「保育小站」古蹟建築原有的空間特色,讓民眾貼近古蹟修復再利用的心意。
特展期間林務局以「創-手作體驗坊」、「閱-講座分享會」及「行-里山地景之旅」等三大面向,安排10場次系列演講與手作活動。19日首場講座邀請台灣大學教授郭城孟分享「古台北的里山life style想像」,以植物學的角度帶領民眾探索台北與古台灣的植物風貌,思考里山倡議精神在日常生活實踐的可能性與重要性。活動採網路預約報名,詳細活動內容請至「林務局-森活情報站」臉書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