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極速上網 牠的家園退縮」 研究揭手機訊號背後的棲地破碎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你的極速上網 牠的家園退縮」 研究揭手機訊號背後的棲地破碎問題

2018年06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范震華 編譯;賴慧玲 審校

隨著行動網路的普及,手機訊號的強度、涵蓋範圍也越來越受重視,然而對野生動物來說,手機沒訊號才是好消息。研究顯示,中大型哺乳動物的活動範圍和手機訊號覆蓋的區域呈現明顯負相關,顯示野生動物的活動受到手機訊號影響。

根據研究,哺乳動物的活動範圍和手機訊號覆蓋區域呈現明顯負相關,顯示野生動物的活動受到基地台影響。(CC BY-NC-SA 2.0)
根據研究,中大型哺乳動物的活動範圍和手機訊號覆蓋區域呈現明顯負相關,顯示野生動物的活動受到基地台影響。圖片來源:aqeelkhan(CC BY-NC-SA 2.0)

美國生物多樣性中心旗下媒體《啟示者》報導,《生物保育》(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今年2月一篇研究,在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裡,比較了45種中大型哺乳類動物的分布狀況和當地手機訊號基地台位置之間的關係。該研究透過目擊調查、足跡調查、自動照相機等方法,累積1萬8000多筆觀察紀錄。

結果顯示,只有18%的動物出現在手機訊號良好的區域。這個關聯性在美洲豹等「受脅物種」[註] 身上更為明顯,只有4%出現在有手機訊號的地方。

訊號覆蓋率:新穎的生態影響評估工具

研究的基礎來自「人類足跡指標」(Human Footprint Index),以道路、夜間照明、人口密度等因素判定人類對自然系統的衝擊,幫助學者擬定棲地保護策略。這項指標是根據2005年之前——當時手機不像今日人手一支——的資料建置而成,至今仍非常有用。

不過,今日已與12年前大不相同。該研究發現,許多在人類足跡指標中被評為「無道路」、「理應適合野生動物生活」的地方,卻出現強烈的手機訊號覆蓋,意味著人為干擾比指標所呈現的還要嚴重。例如,指標所採用的地圖並未納入通往基地台的產業道路和輸電線路,但是這些設施同樣造成棲地破碎,不利野生動物生存。

這也表示,手機訊號等地圖資料,或許可以補充人類足跡指標的不足,而且要比目前保育決策者所使用的資料更新、更易於取得。研究報告中提到,「這是第一次用手機訊號覆蓋率來評估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有何影響。這個方法簡單、新穎、而且前所未見。」

不過作者也提醒,這項研究還不甚完美,例如地面資料還能更加細緻,而且在某些狀況不管用,例如野生動物保護區就位在訊號很強的城市周遭。

這是第一次用手機訊號覆蓋率來評估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有何影響,事實是:人類對自然的干擾,遠比我們所想像的嚴重(CC BY-NC-SA 2.0)
這是第一次用手機訊號覆蓋率來評估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有何影響,事實是:人類對自然的干擾,遠比我們所想像的嚴重。圖片來源:Filipe Corral (CC BY-NC-SA 2.0)

留一席之地給大自然

儘管如此,由於基地台資料的更新相當頻繁,仍可以作為一種「早期預警系統」,以便在人類大舉遷入前,優先將高保育價值的地區劃設為保護區。

報告指出,「透過一個地區的手機訊號狀況,可以判斷該處是否經人為擾動。」將沒有基地台和道路的區域標記出來,有助於政府優先執行保護計畫。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保育生態學家李察.舒斯特(Richard Schuster)認為:「這項研究對保育生物學貢獻良多,期待未來能有進一步發展。」他肯定這項研究「有效地判別出人類高度干擾的區域」,但也提到,要能應用在世界其他角落,仍須克服不同地區的限制。

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名譽教授威廉.F.勞倫斯(William F. Laurance)參與了人類足跡指標計畫的數據更新工作,同樣對該研究表示讚賞:「現在又多了一項證據,證實脆弱的野生動物需要沒有人為干擾的完整棲地。我們一直以為開發和保育能夠兼得,但實情並非如此,我們需要為大自然留下一席之地。」

2006年的全球人類足跡指標(Human Footprint Index)地圖。行動網路的普及讓人類對自然的影響範圍更為廣泛。
2006年的全球人類足跡指標(Human Footprint Index)地圖。行動網路的普及讓人類對自然的影響範圍更加廣泛。圖片來源:人類足跡指標網站

 
註:極度瀕危 (CR)、瀕危(EN)、近危(VU)這三個等級合稱「受脅物種」。
 

 

參考資料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