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大博物館簽署MOU 海保署整合國內海洋研究保育推廣平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與三大博物館簽署MOU 海保署整合國內海洋研究保育推廣平台

2019年04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台灣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過去長期缺乏統籌管理單位,海洋保育署去(2018)年成立後,專責管理海洋保育事務,海保署為提升海洋保育管理能量,昨(22)日與國內三個海洋研究教育博物館——海洋科技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和海洋生物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

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表示,簽署MOU代表未來將與三館攜手合作,借重其海洋保育領域的研究成果,增加海洋研究人員的交流培訓、資訊共享等,也將共同擬定海洋保育計畫,包括海洋保護區、珊瑚礁監測等,擴大海洋保育政策綜效。

海保署與國內三大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共同推動國內海洋保育事務。攝影:李育琴。
海保署與國內三大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共同推動國內海洋保育事務。攝影:李育琴。

海科館潮境保護區推廣見成效  海洋棲地保護應更積極

國內三館長久以來在海洋研究領域有相當成果,位於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在地方政府劃設「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後,積極推動海灣生態環境監測和海灣物種保育,包括珊瑚覆蓋率調查、小丑魚與珊瑚繁殖技術開發與復育等。

海科館代理館長陳義雄表示,潮境海灣保護區雖是全台最小的潮間帶保護區,現在卻成為很多民眾和民間團體主動關注、參與海洋保育和環境教育的場域。為了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他期待未來東北角海灣保護區能夠擴大,形成帶狀保育區。

他進一步說,物種保育是艱鉅任務,未來如何利用民間、公有資源,在動物保育上能更加落實。海科館與海保署合作,期望在整體海洋資源的研究,和海洋核心保育區的劃設,能有更積極的作為。

陳義雄強調海洋保育與溪流的保育有絕對關係,當溪流淡水魚類越來越少,影響著海洋生物資源的永續。攝影:李育琴。
陳義雄強調海洋保育與溪流的保育有絕對關係,當溪流淡水魚類越來越少,影響著海洋生物資源的永續。攝影:李育琴。

陳義雄在專題演講中提到,海洋生物資源的能量主要來自陸域,然而棲地的破壞,包括河口污染和上游溪流的築壩堤岸工程,阻斷了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當溪流淡水魚類越來越少,就影響著海洋生物資源的永續。

他強調海洋保育與溪流的保育有絕對關係,河川污染問題和海洋資源核心區的保護,都是亟需要面對並解決的課題。

陳義雄說,溪流生態能量來自陸域,而海洋生物仰賴溪流河口供應的能量,兩者息息相關。攝影:李育琴。
陳義雄說,溪流生態能量來自陸域,而海洋生物仰賴溪流河口供應的能量,兩者息息相關。攝影:李育琴。

科博館將舉辦大型海洋鯨豚展  從海洋生物看向人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近年針對鯨豚物種及遺傳多樣性有深入研究,副館長羅偉哲提到,海洋污染是目前海洋生態保育最受關注的問題。「海洋生物因人類污染而受害,然而海洋生物的處境,就是未來人類的困境。」

科博館將在今年6月推出海洋生態大型特展,將從海洋的哺乳動物看向台灣海峽,讓國人認識台灣海洋生態的處境。

此外科博館也對桃園藻礁進行地質相關研究,藻礁由大面積石灰藻生成,在全球極為少見。科博館副研究員王士偉指出,桃園藻礁歷經數千年生長成形,有其歷史背景,從地質上來看,讓我們得以了解數千年的海岸生物演變和氣候變遷。

然而長達27公里的廣大桃園藻礁,卻因人為開發和河口工業廢水和垃圾污染,造成棲地改變,對於藻礁和海洋生態有嚴重影響。他認同陳義雄所說,河口的污染是海洋生態面臨的一大問題,不能不一起考量。

掌握台灣特色與優勢  海生館積極復育珊瑚 

位於恆春半島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長期進行海龜傷救收容和海洋微塑膠的調查研究,在珊瑚的復育和永續資源利用,也有相當的成果。

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認為應以科學面對未來海洋生物資源消失的問題。攝影:李育琴。
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認為應以科學面對未來海洋生物資源消失的問題。攝影:李育琴。

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隨著時代和科技進步,我們要用下一個世代可能面臨問題的角度,來看待海洋資源的永續。

他指出,台灣南部海域是珊瑚礁珍貴的庇護所,面對未來海洋暖化,全球珊瑚礁大面積白化死亡的風險,台灣如何掌握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積極保種復育,應該提早看向未來,透過人才培訓、利用新的科技來調查和培育物種,以科學的方法面對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議題。

黃向文在各館研究人員的專題演講後表示,海保署將邀請各領域專家進入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透過此平台一起研擬推進海洋保育措施。此外,利用網絡平台和資料庫,整合各個研究成果和能量,讓資訊交流更暢通且透明,以落實海洋保育理念的推廣,維護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