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撈針:撈到了台灣曾經是灰鯨「古」繁殖地的證據?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大海撈針:撈到了台灣曾經是灰鯨「古」繁殖地的證據?

【保育古生物學系列】

2019年08月20日
文:蔡政修(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插畫:摸背鰭

灰鯨母子對

今(2019)年有一則關於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的新聞:在太平洋東岸,一路從加拿大、美國到墨西哥,光從今年初到7月期間,就發現了將近200隻灰鯨個體死亡。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 NOAA)立即認為這是不尋常死亡事件[1],並且召集相關研究人員展開調查。

事件傳到台灣之後,竟被新聞界「擅自」將灰鯨集體死亡事件和捕撈磷蝦問題牽扯在一起,以帶有誤導[2]且聳動的標題傳閱於大眾,卻也因此間接讓更多人知道了「灰鯨」的存在。

西太平洋灰鯨族群瀕危 謎一般的繁殖地所在

灰鯨並不是只生存在離我們有點遙遠的太平洋東岸,在台灣所在的西岸也有分布。然而太平洋西岸的灰鯨族群數量只剩下100多隻,甚至少於今年上半年在東岸所發現的死亡數量(將近200隻)。

太平洋西岸的灰鯨已相當瀕危,就像石虎、中華白海豚一樣,需要大家的高度關注,以免重蹈大西洋灰鯨族群的覆轍,永遠地走入歷史。

其實,太平洋東岸的灰鯨族群在20世紀初,一度也曾因長期遭到獵捕而讓其族群踏入了滅絕的漩渦之中。

要復育一個瀕危的族群、物種,知道其野外的繁殖地與狀況,相當重要。據此,我們才能從其野外的繁殖地及相關的地域和環境著手保護,讓瀕危的族群能順利產下更多後代,進而重新回到較穩定的狀態。

正因為太平洋東岸灰鯨族群的繁殖地,在19世紀時已為人們所掌握,因此其復育過程和情況比預期還要順利,甚至在20世紀中期所展開的賞鯨業,灰鯨就是其主角。

如今,太平洋東岸的灰鯨已經有估計超過2萬隻的個體,也因此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重新將之歸類在較不須關注(Least Concern,或譯為「無危」)的族群,這和太平洋西岸的灰鯨族群形成強烈的對比。

長期以來,西太平洋灰鯨的繁殖地始終成謎:100多年前,有人猜測是在南韓的沿海,到了20世紀後半,有人提出可能是在日本的瀨戶內海,或是在中國南邊的南中國海,但這些猜測都無法提出確切的、讓人信服的科學證據。

台灣海峽撈出解謎證據,台灣或為灰鯨的古繁殖地

要找到此一謎題的解答,往往就如同大海撈針一樣。

但這次,我們還真的從大海裡「撈到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謎底:台灣西南部的海域,可能曾經是灰鯨的繁殖地。

台灣海峽的平均深度並沒有很深,只有大約60到70公尺左右,也因此漁民在進行底拖作業時,順帶也打撈了不少更新世(Pleistocene)的化石一同上岸。

其中,有兩件化石雖然不完整,但其保存下來的頭骨形態特徵,與現生灰鯨獨有的結構相同:在上枕骨(supraoccipital)處有2個提供肌肉附著的突起;再加上現生灰鯨獨特的演化歷史與分類地位:現生灰鯨被歸在自有的灰鯨科(Eschrichtiidae),而現存灰鯨科的成員也就只有現生灰鯨這麼一屬一種。因此,很清楚的,在台灣海峽所打撈上岸的這兩件化石,應該就是現生灰鯨。

更有趣的是,這兩件在台灣海底所打撈到的灰鯨化石,就成年灰鯨體長可超過10公尺的尺寸來看,其大小都意外的迷你,從保存下來的頭骨化石去回推體型的話,這兩隻灰鯨都只有5公尺左右。

5公尺,剛好就落在灰鯨剛出生的體長範圍(灰鯨新生兒大約在4到5公尺),再加上灰鯨媽媽剛生完小灰鯨後,會和小寶寶在繁殖地多待上一段時間,讓小灰鯨再大一點後,才會游離繁殖地、前往高緯度的攝食地;此一生態特性,更強化了台灣西南部海域,可能就是太平洋西岸灰鯨們「消逝」的繁殖地。

不論是在陸上或海中,古生物的研究真的就像是大海撈針,我們永遠無法預期在下一次「打撈」化石的過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而當我們願意投入資源、心力,試著解譯不會自己說話的化石背後所隱藏的故事,其所帶來價值與意義絕對是超乎我們的想像:就像是從台灣海底打撈後所發現的灰鯨化石,竟然能替我們解開那長期懸而未決、但對於復育太平洋西岸瀕危的灰鯨族群有著重大意義的繁殖地所在。(系列專文1/6)

註釋:

[1] 不尋常死亡事件(Unusual Mortality Event)
 
[2] 一來,NOAA 在初步報告中,確實有提及其中數隻灰鯨似乎存在因營養不良致死的狀況與可能性,但並非全部或大部分的灰鯨個體,因此,NOAA也清楚地指出此一不尋常灰鯨死亡事件,後續仍須進行相關的研究與調查。
 
而且,灰鯨的主食也不是磷蝦,而是海底底棲的片腳類(amphipods,或譯作端足類)。雖然海洋的生態系統息息相關,但是目前就大量捕撈磷蝦(非灰鯨主食)到底會不會間接對於灰鯨的死亡事件有影響,或是由其他仍未被注意到的問題所引起的,仍是未知,也因此需要更多相關的調查。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蔡政修

2004年參與了轟動一時的抹香鯨解剖,從此墜入了鯨魚的世界。從事鯨魚化石及演化的研究,陸續到世界各地看鯨魚標本,寫論文之餘書寫科普文章,讓大眾更進一步的瞭解鯨魚及演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