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機構分工合作 衝刺台灣「植物方舟」目標:4年保種率55%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夥伴機構分工合作 衝刺台灣「植物方舟」目標:4年保種率55%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系列報導3

2019年09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面對全球物種數不斷下滑的事實,如何力挽狂瀾保種,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2020年國際社群將檢視各國受威脅植物的保種率,身為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成員,農委會林試所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急起直追,預計4年域外保種率從22.69%提升到55%。這項計畫也號召國內長期保種單位,搭建夥伴關係與分享平台,集合眾力達成目標。

4日林試所首度啟動「方舟計畫」說明記者會,農委會、台大梅峰農場、興大惠蓀林場及蘭嶼高中代表,共同宣示組成《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合作夥伴關係》,一同為台灣特稀有植物規劃族群延續的保育藍圖。

夥伴關係成員依機構專長、定位屬性分工合作。例如,台大梅峰農場支援高海拔植物保種、中興大學實驗林管處協力中央山脈的移地保育,特生中心植物組則以莎草、禾本及苔蘚植物為保種目標。

左起:田中央建築事務所黃聲遠、代表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邱清安教授、台灣大學梅峰農場長吳俊達、特生中心副主任林旭宏、林務局長林華慶、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林試所長張彬、立法委員林靜儀、蘭嶼高中校長連紋乾、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張鐵志以及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科長許書國。攝影:廖靜蕙
左起:田中央建築事務所黃聲遠、代表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邱清安教授、台灣大學梅峰農場長吳俊達、特生中心副主任林旭宏、林務局長林華慶、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林試所長張彬、立法委員林靜儀、蘭嶼高中校長連紋乾、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張鐵志以及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科長許書國。攝影:廖靜蕙

提升保種率  搭建夥伴關係向前衝

方舟計畫的啟動,不但是為了維繫台灣生物多樣性,也是善盡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林試所所長張彬說,身為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al Gardern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成員,肩負「2020年全球植物保育戰略」達成目標的使命,並透過16項具體行動檢核成效。方舟計畫可說回應具體行動第8項:

「至少75%的受威脅植物能於域外基地保種;其中的20%,最好列入原產國家復育或異地補償計畫」。

2017年6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BGCI,首度公布全球受脅植物保種成效,達到標準的有夏威夷和南韓,全球達成率38%,台灣則是遠低於平均值。因此,台灣不僅要透過方舟計畫衝刺保種率,也重視分散於各地的常態性保種組織、單位的力量,藉由搭建夥伴關係一起努力。

「這些夥伴原已在各自的崗位常態性移地保育,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則將分散的力量凝聚起來。」張彬指出,夥伴關係的搭建,不但凝聚力量,讓保種的步伐穩健,也透過網路平台交流分享彼此近況,減少資源重複浪費,又能分享成果、彼此支援,加快特稀有植物複製備份的速度,也可降低野外採集的壓力。

此外,保育受威脅植物不僅是政府的工作,也需要更多地方伙伴的參與。林試所希望能在野生植物的棲地附近,邀請在地社群參與保種,並且把保育帶來的好處,包含教育、文化價值與利用潛力與當地居民分享,以期促成社區積極參與物種保育的各項工作,進而同時達到特稀有植物在地保育與遷地保存的多元目標。

方舟計畫夥伴關係以林試所台北、福山、蓮華池、泗湖海岸、恆春植物園以及嘉義樹木園6座國家植物園為基底;再加上農委會特生中心、林務局、民間的辜嚴倬雲保種中心,以及台大梅峰農場支援高海拔植物保種;而對物種分布瞭若指掌的中興大學實驗林管處,則與蓮花池聯手負責中央山脈的移地保育。

6座國家植物園各肩負不同保種任務。圖片來源:林試所簡報
6座國家植物園各肩負不同保種任務。圖片來源:林試所簡報

另外在教育推廣夥伴上,除了上述單位外,包括各國家植物園長期來與周邊社區建立的關係、望鄉、吉哈拉艾部落,或瑞芳農場,都可涵蓋在內。

林試所福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建融,即以福山植物園為例說明夥伴關係:福山植物園與員山鄉雙連埤社區逐步發展森林療癒、里山倡議等合作議題外,方舟計畫預計由福山植物園提供當地特稀有植物為社區綠美化,增添景觀特色;這些特稀有植物透過社區繁殖技術的培力,增加園藝景觀價值,讓社區感受到保種的實質好處。


在6座國家植物園外,搭建夥伴關係,讓保種的力量更集中。圖片來源:林試所簡報

方舟夥伴特生中心  包辦禾本科、莎草科、苔蘚植物保種

植物園方舟計畫夥伴之一,同屬農委會的特生中心植物組,即以面臨氣候變遷、資源過度開發與環境嚴重劣化且易被忽視的莎草、禾本及苔蘚植物為保種目標。

《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定為「極度瀕危」(CR)的囊稃竹(Leptaspis banksii),就是禾本科家族。另外,6月經公民科學平台揭露「區域滅絕」(RE)、重現台東池上的赤箭莎(Schoenus falcatus),以及「瀕危」(EN)的克拉莎(Cladium jamaicense)都是莎草科成員。


囊稃竹族群評定為極危,棲地破壞是最大的威脅。攝影:黃朝卿


莎草科植物很容易因棲地破壞而消失。圖為受脅莎草科植物克拉莎。攝影:廖靜蕙

莎草科和禾本科長得很像,一般人很難區別其幽微的差異。台灣禾本科、莎草科面臨哪些危機呢?特生中心中海拔研究站主任陳志輝說,棲地消失是最嚴重威脅。雖然象草這類強勢外來入侵種環伺在側,但它大多在人為擾動、破壞過的環境,對於原生禾本科的植物未必比棲地消失來得嚴重。

根據特生中心資料,全世界的莎草科植物大約有70~120屬、約5,000種,台灣25屬、171種;其中9種評估為區域滅絕(RE)類別[1]。不過,在植物紅皮書出版後,近期華刺子莞(Rhynchospora chinensis)及赤箭莎,野外族群有新發現紀錄,其紅皮書等級尚待進行重新的評估。

國家受威脅等級的莎草科植物有25種,其中屬於極危(CR)類別的有6種,屬於瀕危(EN)類別的有8種,屬於易危(VU)類別的有11種。

全球禾本科植物則約有620屬、10,000餘種,台灣有5亞科、118屬、289種,其中有2種區域滅絕,分別是水禾(Hygroryza aristata)以及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受脅禾本科植物33種,其中17種極危(CR)、11種瀕危(EN)、5種易危(VU)。

另110種未受保護法令惠及植物,禾本科有7種[2],莎草科有2種[3]

台灣也是苔蘚物種多樣性相當高的地區。根據文獻記載,台灣至少有900種的苔類植物,分屬66科及261屬;蘚類植物則有487種,只是苔蘚植物在學術上的研究較為缺乏,國內尚未針對苔蘚植物進行族群數量評估。方舟計畫特別針對高山較不常見的苔蘚物種,採集保存,同時搜尋特稀有的高木苔(Takakia lepidozioides),期待能留下珍貴的物種。


苔蘚植物多樣豐富,國內尚未針對苔蘚植物進行族群數量評估。攝影:廖靜蕙

註釋

1.分別是大藨草(Actinoscirpus grossus)、寬穗薹(Carex metallica)、鹼簣(Carex scabrifolia)、水社扁莎(Cyperus unioloides)、尖穗飄拂草(Fimbristylis acuminata)、四方型飄拂草(Fimbristylis tetragona)、華刺子莞、赤箭莎以及印尼珍珠茅(Scleria sumatrensis)。

2.屬於CR類別的有5種,分別為華三芒草(Aristida chinensis)、多毛知風草(Eragrostis pilosissima)、四脈金茅(Eulalia quadrinervis)、擬金茅(Eulaliopsis binata)以及水社黍(Panicum curviflorum var. suishaense),屬於EN類別的毛穎草(Alloteropsis semialata)1種,以及屬於VU類別的韓氏鼠尾粟(Sporobolus hancei)1種。

3.由於110種植物是根據第一版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因此莎草科原有兩種白穗飄拂草(Fimbristylis shimadana)以及黑莎草(Gahnia tristis),在2017年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估為近危(LC)及無危(NT)。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