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植物園保育大會】台灣908種植物受威脅 拚55%保種率迎上國際水準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國際植物園保育大會】台灣908種植物受威脅 拚55%保種率迎上國際水準

國家植物園計畫:保種的十字路口(上)

2017年09月13日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4年一度的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大會,6月25~30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首度公布全球受威脅植物的保種達成率38%,距離「2020年全球植物保育戰略」將目標訂為75%,還有一段遙遠距離;而台灣22.69%低於平均值。

與會的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表示,目前成績雖然只過半,但會議氣氛顯示,各國摩拳擦掌端出策略,有望在短短3年內將平均值拉到50%,而農委會目前規劃中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攸關國家植物保種戰略,有望5年內達到受脅植物種類55%保種率,但目前仍在審議階段。


今年6月在瑞士召開的BGCI大會會議一景。攝影:林奐宇

受脅植物908種 只206種收納植物園及種原庫

複雜的地形與高度歧異的生育地環境,造就台灣成為東亞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台灣雖有《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地,但野生物中的植物、微生物,並未有專法,只有少數物種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森林法》保護。

依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初版,極度瀕危(CR)、瀕危(EN)、近危(VU)這三個等級合稱「受脅物種」,共有908種、約占原生植物1/5,包括特有以及非特有物種。

林試所進一步盤點完成並栽培於各植物園或保存於種原庫中的受脅植物,共計206種,佔全部受威脅物種總數之22.69%。


一葉蘭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稀有植物,學者也投入相關培育研究,但並不是每個稀有物種都能有機會被重視,需要借助國家的力量協助域外保育。攝影:吳維修。

4200原生植物 908受脅物種 110種未受保護區法令庇護

林試所植物園組助理研究員林奐宇代表台灣參與日內瓦BGCI(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大會。他整理了台灣植物保育現況,說明台灣植物調查記錄始於1864年,至今共紀錄了4,925種植物(包含外來、引入種),其中原生植物4,200種中,特有種(含亞種/變種)就佔了1,052種,比例高達22.89%,也就是說,這些植物只有獨一無二地在台灣出現。

林奐宇根據140萬筆分布資料分析植物的分布位置以及處境得知,中央山脈是植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尤其高海拔地區的特有率達50%,佐證了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平地,低海拔、農田等區位,特有種都在5%以下。


小葉魚藤是重要的漁獵用民族植物,美麗的小花等待保種。攝影:吳維修

另外,908受脅植物物種,有77%物種的生育地與保護留區重疊,受相關法規保護;也有83%物種的生育地位於國有林班地,受到《森林法》規範(保護強度不如保護區法令),但仍有12%、110種受脅物種的生育範圍不在這些區域內、完全不受法令保護。「這110種是資源優先挹注的對象!」

保種並非容易的事情,生物多樣性公約即制定「全球植物保育戰略 2020」(GSPC2020),將保種目標設定為75%,分為域內或就地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確保物種在棲地的存活;域外或遷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原棲地外的種植保育與永續利用。

林奐宇分析這110種植物之所以受脅,導因於分布地點主要集中於西部平原及蘭嶼、綠島。而西部平原又因農地開發、海岸消波塊阻隔、坡地開墾等因素影響生育地;由於低海拔山區與平原的土地利用與植物生長環境產生衝突,成為影響稀有植物繁衍的主要威脅。

另外,即使位於保護區內受人類法令保障,仍無法躲避氣候變遷、過冷或過熱的極端表現,以莫拉克颱風為例,保護留區崩塌的情況相當明顯,有些受脅物種棲地很侷限,一旦崩塌可能就沒了,或族群受到衝擊而稀有;高海拔物種更因暖化影響而面臨滅絕危機。因此,須兼顧域外保育。

GSPC 訂下75%的保種目標,幾乎是人類能承受的底線。以台灣杉、紅檜、扁柏、台灣蘇鐵、牛樟、一葉蘭這些具有本土代表意義的植物為例,雖然全部種數加起來佔不到1%,但若未有完善的保種計畫,一旦滅絕,社會情感上的失落與珍貴生物資源的損失,恐怕是大眾難以承受的,更何況生態系實質提供的服務功能。


位於中高海拔、國有林班地,也可能受氣候變遷影響而族群式微。圖為能高越嶺國家步道上的單花鹿蹄草。攝影:廖靜蕙。

等待TSPC 國家植物園計畫力圖保種55%

台灣目前的植物保種率只有23%左右,也就是仍有77%的野外物種並沒有納入遷地保育的防護網裡。一旦野外棲地或族群消失,將永遠沒有恢復的機會,導致基因多樣性的永久損害,連帶影響物種以及生態系多樣性。因此,致力提升植物保種率,在各國都位居國家戰略高度,台灣植物保育卻未有明確的戰略地位。

為了保存生物多樣性,全球植物保育策略(GSPC 2020)設定了每個國家及每位研究人員所必需扮演的角色。國際幾個先進國家,如日本、韓國、澳洲、美國,也制定國內的植物保育戰略策略。

如韓國的植物保育策略「KSPC」,即呼應GSPC最新目標,以韓國國家植物園(KNA)為主, 389個瀕危物種內,選定250種域外保育,並結合公家及私營樹木園,就地保育320種植物,並出版涵括974種不同植物,15,000筆現存民族植物資源知識的書籍。[]

台灣雖未有TSPC(Taiwan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但由林試所主導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期待於5年內達到保種率55%,除了讓台灣迎頭趕上世界的潮流,更應該積極促成植物保育國家戰略;而留住台灣原生植物,則須全民通力合作才能見分曉。(系列報導1/2,繼續閱讀下篇


各國遵循GSPC做成的國家植物保育戰略手冊。攝影:廖靜蕙

※註:依據韓國樹木園高級研究員陳蕙英2016年「台北植物園120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報告。

GSPC & BGCI

GSPC是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全球植物保育戰略)的縮寫,為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架構下跨域議題中的一項,重要性與「愛知目標」不相上下。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聯合國下的重要法令文件,聯合國會員都必須遵守這份公約文件。換句話說,身為聯合國成員,都必須努力達致GSPC宣示的目標。
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GCI)成立於1987年,是IUCN主持下的一個小型秘書處,並將GSPC視為組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約,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和全球植物保護夥伴(GPPC)密切合作。
目前台灣在BGCI下註冊的國家代表是林業試驗所的台北植物園,認可的植物園有5座:林業試驗所的台北植物園、恆春熱帶植物園、福山植物園、台大實驗林管理處的下坪熱帶植物園,以及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植物園。其中台北植物園、恆春熱帶植物園以及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屬於BGCI註冊會員。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參考資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