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大量失蹤 該怪天氣嗎? | 環境資訊中心

蜜蜂大量失蹤 該怪天氣嗎?

2007年05月08日
作者:彭啟明(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博士、天氣風險管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蜜蜂大量減少,對生態與農業造成影響。(圖片來源:AGR)4月下旬許多媒體報導台灣的蜜蜂有大規模失蹤的現象,高達一千萬隻蜜蜂突然失蹤,在今年許多暖化報告相繼出爐下,據推測極有可能是「全球暖化」所造成,或是噴灑農藥的因素,似乎現今很多的異常現象都可以推給「暖化」。

為了追查這樣的觀點,我也特別找到幾個真正的養蜂人,卻得到非常迥異的答案。首先,是否是氣候因素所造成?筆者特別找了今年的氣象資料比對,今年1~4月,台灣的平均氣溫僅略高於平均值,並沒有太過異常特殊的現象,雨量也未明顯偏多或偏少,僅降雨日略少,暖化的確有,但也未達到真正造成異常的現象。甚至因為今年天氣較為穩定,花開的比較茂盛,也沒有大規模被雨勢打壞的跡象,雨勢不多,反而蜂蜜所採的品質較高,純度會更高一些。

是否為農藥所造成?則略有不同看法,蜂農習慣於龍眼或其他作物開花時讓蜜蜂開採,這時候農民也未開始噴灑農藥,是否會造成蜜蜂因沾惹到其他農作物之噴灑,則有待懷疑,過去也甚少出現這樣現象。據多數蜂農推測與經驗,極有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所造成蜜蜂大規模的死亡,例如美國發現的神經病毒,造成大規模蜂群的死亡。另外過去也有推測是否是電磁波,經過有基地台附近的蜂農比較,也並沒有明顯差異,另外就是沙塵暴的干擾,的確會對蜜蜂的嗅覺產生很大衝擊,但今年度中南部沙塵天氣並未如往年頻繁,發生機會也不高。至於媒體報導的因為天氣偏暖,蜜蜂晚上也工作,造成過勞死,這也很難由科學判斷,蜜蜂不像蝴蝶,可以去做標記,找出蜜蜂的特性。

雖然從這次蜜蜂大量死亡,很難由氣候異常的角度來找出原因,但隨著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例如溫度上升,冬天不冷,夏天越熱的個別劇烈的天災機會將增多,此外極端暴雨或強烈颱風的機率也升高,對未來許多生態上的衝擊將更為劇烈,一夕之間很有可能被大規模的毀壞或滅絕,過去許多種類生態上的滅絕,和氣候脫離不了關係。畢竟動植物在整個生態系中屬於弱勢族群,其雖然有自我調整的能力,但遇上極端的條件下時,很有可能立即面臨崩解。例如禽流感等疫情,雖未明顯得知原因,但許多科學家也推測氣候異常改變候鳥體內與生存的條件,才造成新型病毒的產生。

在台灣,許多特有的生態現象,習俗或諺語上常是氣象變化前的徵候,例如蚯蚓的活動、燕子高飛或低飛、蛇或爬蟲類昆蟲的活動,有些是和地震有所關聯,也有些是短期天氣變動所帶來的自我適應調節,這些都是短期的氣象變動,當然是天氣所造成,不見得有立即上的災害。但面臨全球暖化時,我們不該只侷限於自我的防災,而是要對我們在地球上其他的夥伴多一點關心與照顧,在動植物食物鏈的過程中,若某一環節產生缺口,即有可能造成生態上的重擊,也可能反噬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這次的美國及台灣發生大規模蜜蜂失蹤事件,即造成全球蜂蜜的價格上漲,可能影響許多作物未來的產量,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今年四月紫斑蝶遷移,台灣也罕見的真正力行封道來保護,雖然當日天氣不大合適,也造成效果有限,但也真正邁入一大步,全球暖化對我們人類或許只是冷氣開強一點,但對於動植物及生態來說,可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也是人類面臨潛在的重要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