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山海》:除了死亡之外,其餘的都是擦傷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女子山海》:除了死亡之外,其餘的都是擦傷

2021年01月10日
文:張卉君、劉崇鳳

很多人都說,尼泊爾最美的風景在山上,然而當我親眼看見喜馬拉雅山的這一刻,心裡卻想起我的故鄉台灣,一個只有3萬6000平方公里的小島,卻有著200多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然而我卻始終沒有為了一探它們的面貌而跋涉犯險過,剎那間我突然湧起一種羞赧,彷彿站在一個目光如炬的舞台上卻忘了自己的名字。


喜馬拉雅山一景。圖片來源:TheBluesDude(CC0 1.0)

那個下午我造訪了尼泊爾的「國際山岳博物館」,進到主建築之前,有一個被五色旗幡包圍的紀念塔,上面寫著:獻給那些把生命留在山裡的人們。紀念塔的另一面有一個小小的洞口,裡面放著亡者的照片與花朵,遙祭那些永逝在喜馬拉雅山上的靈魂,願他們在所愛的山裡安息。我想起劉宸君與梁聖岳的故事,想起他們也曾經來到尼泊爾,也許不一定來過博卡拉,他們往藍塘國家公園去攀登時遇難,在距離這裡並不遠的山上,劉宸君與這個世界恆久地分離了。

「除了死亡之外,其餘的都是擦傷。」忘了誰說了這句話。漫步在這座山岳博物館,裡面展示的大多是已逝的靈魂,一些向著偉大浩瀚的自然前進,被吸引的、狂熱的、夢想的追尋者,他們或許曾經幸運地攀登了巔峰,向偉大靠近,也許曾經一瞬間感到幸福或狂喜——這些見識了山的靈魂,有些得以回到人間,卻始終對山念念不忘,而有些則在過程中丟失了性命,永遠躺臥在追尋的道路上。


尼泊爾的「國際山岳博物館」館前有一個被五色旗幡包圍的紀念塔。圖片來源:albedo20(CC BY-NC-ND 2.0)

我望著山岳博物館裡一張張震撼的照片,那些山景和那些黝黑的臉龐,以及在雪地中稜線上行走的隊伍,人在巨大的山頭上顯得如蟻一般的渺小,這個鏡頭的視野,會是造物者眼中的視界嗎?即便不是爬山的人,看見這些照片仍會被吸引得目不轉睛,何況是對山懷有愛意,想要親自到那裡去看看的那些生靈呢?

對於眼前為了追尋巔峰之美而失去生命的死亡,我升起了敬意。

這樣的死亡是美的嗎?因為追尋著某種極致而狂熱的生命,因著迷執著而願不計代價地將自己拋出去,這樣的冒險本身就是一種美,那並不是小心翼翼地守著安全原則、計算著風險與捷徑的人,所能理解的風景。


尼泊爾的「國際山岳博物館」中,也有一區放滿了曾攻頂的台灣登山客。圖片來源:albedo20(CC BY-NC-ND 2.0)

在山岳博物館裡我想起妳和過往的戀人B,覺得妳/你們真應該一起在這裡。妳/你們都曾登上台灣的百岳,生命中經歷過高山和大海,對妳而言,眼前的山景會不會和我看到的不一樣呢?在山岳縱走攀爬的過程中,妳又是如何安置孤獨與體力的磨損呢?那往前走去的動力只是因為山嗎?或者是一種對生命不斷探索的顯影?如果是我呢?我會被山岳吸引,而能不計代價地往前走去嗎?我不知道。

他們說,因為山一直在那裡。

不論人事更迭,山永恆地存在著,與地球的板塊作用著,那是人有限生命看不到的變化。

如同海,也是這樣的。

所以有人由下而上往高度探索,爬山;有人由上而下地往深度潛游,下海。兩者追尋的都是平靜安穩之外的視界,那浸潤過山海的靈魂因此令人著迷——曾經我花了許多時間了解海,然而現在,我突然也想要看懂山了。


《女子山海》

作者:張卉君、劉崇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作者簡介

張卉君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碩士。來自山城埔里,熱愛跑田野、閱讀、文字創作、逛書店,早年即以「洪亮」為名,在東海岸走江湖,曾獲葉紅全球華人女性詩獎、花蓮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海洋文學獎、鳳凰樹文學獎等獎項。2005年加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此以黑潮人自居,曾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洋文化部專案經理、鯨豚生態解說員、美濃愛鄉協進會生態聚落文化研究員、莫拉克災後獨立報導人,目前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劉崇鳳

小時候曾想過長大要努力工作,當個律師或老師之類。怎麼也沒想到,而今一邊寫作一邊帶自然引導。著迷生活,喜歡吟唱與舞蹈,以此歌頌所愛。台灣的山陪她自學生到流浪成家,甘願書寫一輩子,為自然效命。


【名人推薦】

「崇鳳與卉君以往復信件形式來表現這些年來她們信仰、懷疑、轉變的剖白,這是她們的真情寫作。她們有時寫著自己的經歷,有時寫出對對方的想像,寫到面對自然時的寬闊、陰暗、死亡與救贖,重點放在敘說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記憶,而又深深受文學影響的生命經驗。」——吳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