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傷病也要「分級醫療」 特生中心應疫情暫停受理外縣市救治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野生動物傷病也要「分級醫療」 特生中心應疫情暫停受理外縣市救治

2021年05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17日宣布,暫停受理南投以外縣市民眾運送傷病動物。特生中心表示,因應疫情升溫,必須減少人員移動傳染機會;也希望藉此落實「分級醫療」原則,民眾若有發現待救援的動物,可以就近聯絡當地縣市政府及救傷單位協助,以最快的速度救援動物。


特生中心發布公告,24日起暫不接受民眾跨縣市後送。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野生動物急救站位在南投集集鎮,成立於1993年,是全台第一個專責野生動物救援、醫療及研究的政府機關,近年也透過經營社群網站,將救傷過程轉為生態教育故事,向民眾推廣正確保育觀念。隨著資訊普及,越來越多人認同急救站的重要性,同時也激起民眾的熱心,常常不遠千里,自發將傷病動物送來特生中心尋求協助。

南投以外民眾別來! 特生中心因應疫情暫停受理 

野生動物急救站17日發布公告,因應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為了避免人員非必要移動,24日起暫停接受南投以外縣市民眾運送的傷病動物。急救站呼籲,民眾若有發現需救援的動物,可以聯絡當地縣市政府及救傷單位協助。

特生中心研究員暨獸醫師詹芳澤表示,過去很常收到外縣市民眾親自送來的動物,但最近疫情嚴峻,急救站又位在南投,不希望民眾在疫情期間跨縣市移動,才會暫停受理外縣市民眾送救傷動物過來。

野生動物傷病也有「分級醫療」 小病勿送大醫院 

詹芳澤表示,可能是民眾對急救站的能力抱有信心,常常專程將傷病動物送來南投,但其實林務局早已規劃一套野生動物救援機制,民眾應就近尋求縣市政府動保單位協助,急救站是扮演後送角色,接手當地動保單位無法處理的、或是需要額外醫療照護的動物。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依照林務局規劃的救援體系,縣市政府是第一線處理單位,較嚴重的動物才會送來急救站;他比喻,就像人類有分級醫療概念,不該「小毛病往大醫院跑」。希望藉著防疫期間,把這套分級制度落實回來。


急救站常收到熱心民眾送來的傷病動物,詹芳澤說,不論該動物是否為保育類,不論其傷勢輕重,急救站都會給予最完善的醫療照護。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各縣市已串連野生動物救援網 林務局:最快救牠最好

林務局表示,依照現行中央與地方分工的SOP,第一線野生動物救傷屬於地方政府的權責,民眾若遭遇需要救援的野生動物,可直接撥打「1999」專線,就近向縣市政府的動保單位求助,後續交由專業人員判斷即可,不應自行將動物送到特生中心,「以最快的方法救牠才是最好的」,外縣市民眾若大費周章送到南投,恐怕會耽誤到黃金救援時間。

而針對地方政府無法處理的、需要高技術性的救治案件,或是瀕危物種等特殊狀況,林務局也備有完善的後送救援網機制,在全台各地建立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及急救站,如北部有台北市立動物園、中部有特生中心、南部為屏東科技大學,東部則是野灣野生動物救援中心,另外還有台灣大學、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中興大學、高雄市立壽山動物園及宜蘭大學等單位,都可以協助野生動物的救傷與野放。

地方動保處沒歇著 新北市年處理3000件野生動物救援

事實上,各地方政府的野生動物救援機制並未閒置,以人口最多的新北市為例,新北市的野生動物業務由動物保護防疫處負責,動保處處長楊淑方表示,動保處設有一支動物救援隊,24小時全年無休處理民眾通報動物救援案件,一年下來光是野生動物案件量可達到3000~4000件。

楊淑方指出,新北幅員廣闊,總共有8個動物之家散落在各行政區,救援隊會將傷病動物送到最近的動物之家,交由獸醫進行醫療處置,痊癒後再野放。若動物傷勢較嚴重如車禍骨折,會送回動保處醫療中心,使用中心內的X光、超音波等設備進一步治療。若遇到動保處無法處理的案件,或是珍稀保育類,會立即將動物後送到台大動物醫院、台北市立動物園,或是民間專業團體。

面對五花八門的野生動物種類,楊淑方強調,每一隻個案的狀況不同,有嚴謹的分層檢驗機制,不同的物種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遇到保育類猛禽,會在第一時間送交給猛禽研究會處理,又或者鯨豚、海龜,則會轉交海洋大學、鯨豚協會等各轉業單位協助。此外,動保處也同時肩負生態教育的宣導工作,又或是生態監測、找出路殺熱點等業務,盡全力減少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衝突。

南部地區的狀況以高雄市政府為例,負責野生動物救援的單位是農業局的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植生科表示,大多民眾都會透過1999專線通報,一年下來平均處理2000件。而傷病野生動物通常轉交由動保處或是委託的獸醫單位治療,遇到保育類動物等特殊狀況,會交給壽山動物園,或是轉請中央協助。


新北市政府動保處設有動物救援隊,全年無休處理轄內動物救援案件,連鯨豚也不例外。圖片來源:新北市動保處

遇到傷病野生動物 務必尋求專業單位協助

春夏季是最多野生動物繁殖的季節,特生中心統計,這段期間最常收到的是民眾送來的幼雛、幼獸,但其實這些動物未必需要人類介入幫助。特生中心建議,民眾在對野生動物伸出援手前,應先冷靜觀察一下,如大部分的落單幼齡動物,可能只是親獸一時不在附近,不需將牠帶離現場;但如果動物有明顯受傷跡象,或者超過30分鐘未見到親鳥、超過4小時母獸未出現,可立即請求相關單位協助。

特生中心表示,傷病野生動物仍然具有潛在的危險,尤其是動物的角、爪子、牙齒及喙會對人造成傷害,若沒有把握時,勿擅自捕捉,應向專業單位尋求支援。如有必要捕捉動物,可先限制動物活動範圍以防動物脫逃,並利用網具、毛巾或深色衣物協助將動物包裹住,遮住動物眼睛以減少驚嚇。絕對不要徒手抓取動物,且全程注視著動物,小心操作。

不論如何,盡速撥打1999或是通報當地保育單位請求專業協助,才是對傷病動物最好的方式。


夜鷹是一種棲息於地面、不築巢的夜行性鳥類。特生中心表示,常有民眾將誤以為夜鷹幼鳥遭遺棄,送來急救站。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臉書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