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消除民眾對於核電廠的除役疑慮,台電在2019年核三廠環評大會上,自願進入審查項目更多的二階環評。今年5月,台電提送範疇界定指引表,環保署則於昨(25日)針對核三廠除役,召開二階環評前的範疇界定會議,民間團體也出席針對土石方監測、震源斷層及落山風等可能影響核安的因素提出意見,本次範疇界定屬於討論性質,並未做出實際決議,擇日將召開延續會議。
「非核家園」倒數四年 核三廠除役後仍作電力設施用地
核三廠位於屏東縣恆春鎮,東南側為墾丁國家公園,基地面積約為329公頃,而此次預計的除役範圍約占93公頃。
目前兩機組的運轉執照將於2024年7月及2025年5月屆滿,接著進入25年除役計畫,前8年的「除役過渡階段」將執行停機,並建置核廢料室內乾貯設施;中間12年「除役拆廠階段」則會將核廢料移至室內乾貯設施;最後5年中,分別是3年「廠址最終狀態偵測階段」及2年「廠址復原階段」,預計進行最終輻射偵測與復原規劃,並完成除役後廠址環境輻射檢測報告。
有民眾透過線上表示,希望核三廠除役過程也能將進出水口及高壓電塔設施拆除,復育當地未設廠前的地形。不過台電表示,核三廠除役後也會配合電力事業用途規劃,因此全面拆除未來還要重建,將對環境造成更大影響。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也補充說明,目前核三廠出水口的冷卻水渠道,阻隔恆春半島與淺海珊瑚礁地形,希望台電復原核三廠目前進出水口原有地形,「未來若要續作電力開發設施,再重新評估選定對生態影響最輕微的進出水口設施與位置。」
剩餘土石方輻射污染引關注 台電:拆除前中後都將測量輻射量
台電表示,未來將規劃在廠內興建土石方堆置場進行堆置除役活動所產生的剩餘土石方,預計將產生36萬6000方剩餘土石方,未來廠房拆除後,其中5萬方將作為最終覆土來源,回填至建物拆除後的地下空間。
不過剩餘土石方的輻射污染引發環委及民眾憂心。有環委提出,希望台電補充關於剩餘土石方監測的SOP流程,包含如何確認廢棄物是否含有輻射量、低階及高階核廢料的歸類方式、工作人員防護措施及核廢料的運送過程等。
台電說明,在進行拆除之前會先進行「輻射特性調查」確認輻射狀態,並提交原子能委員會進行公開對外審查,審查通過後在正式拆除之前、拆除土石方運送前及拆除之後都會再進行輻射測量,確保沒有任何輻射外漏的風險。
台電也承諾,未來會在二階環評中納入更詳細土石方的輻射監測、堆置方式、揚塵防制與環境保護對策等相關規劃。
核安疑慮 台電承諾評估震源斷層、落山風納入空氣品質模擬分析
民團指出,恆春地區分別曾在1959年及2006年發生芮氏規模7.0以上規模地震,且恆春斷層直接從核三廠大門下穿越,兩者最近僅距離1公里,恐將影響除役安全,要求台電補充恆春斷層最新調查資料及有效對策。
台電表示,目前已完成地震及斷層相關調查評估,未來也將增加震源斷層的評估,也會一併納入二階環評。
民間團體也提到,恆春當地有落山風、西南風及颱風等特殊氣候條件,因此核三廠西南向及東北向均應增加粉塵監測站,確認輻射粉塵不會因落山風與西南季風而被帶至其他區域。
台電表示,目前已於核三廠東北側與西南側設置空氣品質監測站,監測項目包括粒狀污染物。未來也將蒐集並分析恆春颱風、落山風之相關資訊,並納入空氣品質模擬分析。
除役期間不引地下水 二階環評不做水文平衡調查
民間團體也擔憂,地下水層若受到輻射塵污染,可能影響北向農漁產業。因此希望台電確認是否有往北的流向以及是否有地下水露頭的狀況。
台電說明,根據調查顯示發電設備廠區與西側並無地下水存在,僅有東側存有地下水,且地下水由東北往東南流至南灣海域,並不會影響廠區北側的農漁產業。
台電也強調,除役期間不抽取地下水,主要用水來源是海淡廠及牡丹水庫,廢水廢液處理後也將直接排放至南灣海域,對地下水層並無影響,因此預計將不進行水文平衡相關調查評估,但二階環評將再依照溫度、pH值、生化需氧量等標準,針對場址內共三口地下水井進行調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