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致敬」欠缺基礎 民團籲速建立海洋生態環境資料庫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向海致敬」欠缺基礎 民團籲速建立海洋生態環境資料庫

2021年10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行政院在2019年拋出「向海致敬」政策,要鼓勵人民「知海、近海、進海」,但民間團體及學者今(27日)指出,目前台灣未建立海洋生態及環境基礎調查資料庫,在缺乏背景資料情況下,離岸風電等開發計畫卻不斷發展,若等建設完畢才開始生態調查恐失去意義,因此應盡速啟動相關調查。


民間團體及學者今(27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盡速建立海洋環境生態調查資料庫。左起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郭鴻儀、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副教授楊瑋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裴家騏、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李蘇竣攝

民間團體呼籲政府儘早整合過去各單位所做的調查資料,完備海洋生態資料庫,並建立一套永續的用海原則。尤其應強化海洋委員會職能,並通過《海域管理法》、《海洋保育法》及《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三法。

珍貴調查資料四散民間 學者籲建立基礎資料庫

繼「向山致敬」政策之後,行政院提出「向海致敬」,要鼓勵人民「知海、近海、進海」,更在2019年頒布海洋法令的上位母法《海洋基本法》,明訂政府要以「打造生態、安全、繁榮之優質海洋國家」、「創造健康海洋環境與促進資源永續」為目標,制定出相關的管理規劃。

然而隨著海洋開發計畫愈來愈多,如第三階段離岸風電案接連出現,民間擔憂海洋相關政策目標恐怕無法達成。對此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今(27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盡速改進。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郭鴻儀表示,近年來海洋面臨各式各樣的開發計畫,包含觀光、漁業及再生能源等,海洋委員會曾在去年提出建置海洋環境檢測及生態調查資料庫的中長程計畫,卻遭國發會退回,要等到2023年才會再提出相關資料庫計畫,「到時恐怕西部海域已插滿風機」,生態調查就失去了意義,他呼籲在開發之前應完備生態調查,盡速建立基礎資料庫。

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副教授楊瑋誠說明,國內長期缺乏海洋研究,可趁著近年離岸風電業者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機會,將這波生態調查結果統整。但環保署直到2020年10月才開始要求業者提供資料予政府,在此之前的調查資料只能仰賴有關部門透過誠意與業者溝通;至於未來的開發案,因不同的計畫會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格式,政府應公告海洋生態監測指引辦法,建立一套標準格式項目,如未來第三階段風場環評可使用一樣的標準,環評品質就會提升,對於白海豚保護等海洋生態保育目標才有效果。


楊瑋誠指出,近年有眾多離岸風場為了環評進行海洋生態調查,應統整這些珍貴的資料建立資料庫。李蘇竣攝

以生態基礎制定政策 永續發展海洋資源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裴家騏強調,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仰賴於長期的科學資料應用,然而我國大多數的調查都只是短期、小範圍的,無法反應生物族群的變動現象。因此應發展出具科學根據的長期監測方法,估計可信度高的殘存數量與完整的分布範圍資訊,利用這兩項長期資料滾動式調整政策,才能達到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永續。

裴家騏舉例,如這次COVID-19疫情,也是仰賴長期的醫療的監測,才可以有效評估疫情衝擊與疫苗效益。海洋治理也是一樣,要有資料才可以使用正確的手段解決問題,因此,國家必須整理出大尺度的調查資料,針對周邊海域的生態、特定物種進行長期監測,用國家的力量確保延續與生存。也期待建立一套嚴謹的方法學標準,未來民間開發案可以依此調查,並將資料回饋到國家的資料庫,用以分析、擬定治理政策。

郭鴻儀認為,國家的政策要奠定在科學調查基礎上,近年眾多海洋開發爭議都是因為生態調查不夠清楚,無法確實掌握洋流、地形、生態等狀況及開發影響,只是在浪費資源、拖慢國家政策的腳步。


裴家騏表示,若要制定正確的治理政策,必須仰賴大尺度的海洋生態調查資料。李蘇竣攝

補足經費與人力 強化海委會職能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表示,在預算分配上,國發會在「向海致敬——海域潔淨與開放總體計畫」的總預算約達26億3000萬元,但國家海洋研究院今年的海洋調查業務預算僅有1億元左右,還比去年少了1000多萬,國海院整體預算也才2億3000萬。缺乏海洋生態環境基礎調查的經費,不僅不可能達成政策中「知海」的目標,更遑論「以生態保育為前提」的用海原則。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呼籲,海洋調查工作長年面臨設備與人力不足的問題,行政院應給予海委會充分的預算支持,也期待海委會在工作及預算運用上,能兼顧海洋研究、保育及執法等三個面向,才能有效的應對台灣共同面對的海洋議題。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