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搭乘食物便車的訪客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搭乘食物便車的訪客

2021年12月03日
文:李鍾旻、詹美鈴

雖然「食物裡有蟲」這件事向來很難以令人接受,但不可否認的,人人肯定都碰過。這些蟲究竟是哪來的呢?


米象是民眾最常見的一種米蟲。圖片來源:LiCheng Shih(CC BY 2.0)

乾燥食品,特別是穀物相關製品中的昆蟲,大部分都是商品在送到消費者手中前,便已自加工廠、庫房等場所中侵入,再隨著銷售管道進駐人類家中。畢竟農人、商人把這些植物果實及種子大量收集,又長時間堆放在固定的地點,往往無意間成為了孕育特定昆蟲的溫床。雖然開封後的食物也可能吸引蟲子進入,然而食物中的蟲,多數其實是讓我們自己給帶進室內的。

至於新鮮蔬果上的昆蟲,大部分都是來自栽培環境,再隨著那些採收不久的商品而來到人類手中。同理,作物從種植、採收到出售的一系列過程裡,任何大量、長期積聚食材的空間,難免都有蟲子侵入繁殖的風險。

想像一下──某戶人家中突然有小蟲子四處橫行,一家人日夜煩惱,百思不解究竟為何會突然冒出大量的蟲,卻忽略了那些蟲子其實是從食品包裝袋裡所爬出來──而這樣的戲碼,經常在許多人家中上演。如果能初步認識各類食材中常見的昆蟲種類,也許下回家中出現了許多意外的「訪客」,就不會感到手足無措了。


左:廚房櫥櫃中發現菸甲蟲及穀蠹屍體,牠們正是從食物裡跑出來的。右:米象最常出現在袋裝的白米或糙米中。圖片來源:《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

乾燥食品

穀物

米、麥是人類最廣泛的主食,家家戶戶的廚房裡幾乎都有這些農作物或其加工製品。出現在裡頭的節肢動物通常具有耐受乾燥的特性,能在室內環境長時間生存。

米象大概是米缸中最讓人熟悉的昆蟲了。牠們一般不會危害完整的稻穀,然而當米粒去掉了外殼(穎殼),便有機會讓米象在上頭產下卵。當帶有卵粒的白米、糙米放置了一段時間,成蟲大量羽化,便可能會在室內牆壁或地板上四處爬行。由於體型不大,甚至有時在米飯煮熟後才發現裡頭有著些許死亡的成蟲。


左:糙米中羽化出粉斑螟蛾的成蟲,由此可知商品在售出時裡頭即混有卵或幼蟲。右:擬穀盜意外被攜入室內後,有時便出現在住家的角落縫隙。圖片來源:《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

另一種名為穀蠹的小型甲蟲,是穀倉環境知名的害蟲,有些時候也會隨著食品夾帶至一般家庭中。穀蠹不僅吃米粒、燕麥等,還能直接咬破、啃食尚未去殼的稻穀。但由於穀蠹一般將卵產在稻穀表面,採收的稻穀經過碾米時,卵常會連同外殼一併被除去,所以牠們在一般家庭中出現的機率比米象要來得低。

擬穀盜則常伴隨著加工過的米、麥製品出現,麵粉、穀類加工品中都有可能發現牠們。當擬穀盜大量出現時,牠們偏好鑽到室內各個角落縫隙處,且因擬穀盜本身帶有特殊氣味,常會導致食品變質與發臭。

穀物裡常見的可不只有甲蟲類,粉斑螟蛾的幼蟲也很常現身在糙米或燕麥片中,而且繁殖力相當強,因為幼蟲會鑽進穀物堆裡,甚至時常在成蟲羽化飛出後才讓人發覺。當然,有時在穀物及相關製品中也可能發現其他螟蛾科的蛾類。

體型微小較不起眼的穀粉茶蛀蟲或其他近似種嚙蟲,則時常會孳生於發霉或破損的穀粒上;不過牠們並非全都來自食品包裝中,也可能在食品買回後才從室內環境侵入食物。

豆類

豆科植物果實有時也被歸類在「五穀類」,在生活中相當常見。雖然不如穀類那麼容易長蟲,儲藏的豆類偶爾仍可見少量的豆象,如四紋豆象。牠們產卵於豆類種子的表面,幼蟲便在豆子裡取食、成長,尤其出現在綠豆、紅豆中的頻率最高。某些金花蟲科豆象亞科的昆蟲,也可能會隨著進口的蠶豆或特定豆類來到家庭中。

食性廣泛的菸甲蟲有時也會出現在豆類包裝中,菸甲蟲可能來自食品工廠,也可能是老早定居在住家的個體咬破包裝袋而侵入。

堅果及種子

很多乾燥的堅果、種子製品是由國外進口,這類食品常被當成零食,或添加在料理中。如果在食品包裝裡發覺明顯的粉狀碎屑,或堅果表面有些許蛀洞,這些跡象通常與甲蟲類有關。

花生或堅果類,偶爾會發現米出尾蟲或其他出尾蟲科的小型甲蟲藏匿,這些小甲蟲通常偏愛富含油質的植物種子,或發酵、腐熟的果實類食品。久置而變質的穀物及相關製品也是牠們會取食的對象,但正常狀態的穀物一般對牠們則較不具吸引力。

核桃和腰果裡,有時也會有鋸胸粉扁蟲之類的細扁甲科甲蟲,以及穀粉茶蛀蟲出沒。

中藥材

中藥材的種類多樣,有分為礦物、植物、動物性的種類,不過一般家庭中還是以植物性的中藥材,包括植物的花朵或根莖製品最為普遍。

例如當歸的根部、金銀花的花苞等常見中藥,蟲蛀的情形並不罕見。菸甲蟲幾乎是這類儲藏中藥材最容易孳生的昆蟲,偶爾也可能發現另一種藥材甲蟲,而兩者都是蛛甲科的成員,也是世界性分布的倉儲害蟲。長角象鼻蟲科的長角象鼻蟲,難免有時也會出現在中藥材裡頭。

這些甲蟲的共通點都是生性活潑,如果屋子裡有許多小甲蟲飛來飛去,趕緊去檢查家中囤放的中藥類吧!

辛香料

薑黃粉、辣椒粉、番紅花等植物性調味品或香料,以及花草茶的茶包,就如同中藥材,都可能成為菸甲蟲、長角象鼻蟲蛀食危害的對象。畢竟這些小昆蟲偏好植物性成分,所以當發現牠們從香料裡鑽出來時,其實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雖然會取食多種不同的食材,但中藥與香料幾乎可說是菸甲蟲的最愛,尤其菸甲蟲在花草茶茶包裡出沒的案例相當頻繁。


左:菸甲蟲及其所危害的紅豆。中:花生中發現的米出尾蟲。右:薑黃粉中發現的長角象鼻蟲幼蟲。圖片來源:《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

新鮮食材

水果

剝水果時赫然發現果肉裡有蟲,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吧?

新鮮的水果如柑橘類,以及芒果、火龍果中常見的蛆狀蟲子,大部分都是果實蠅科的東方果實蠅幼蟲。牠們是台灣水果的嚴重害蟲,成蟲能以產卵管刺破果皮,將卵產在果肉中,幼蟲便以蛀食果肉維生,嚴重時還會造成果實腐爛。

體型相對小很多的果蠅科昆蟲,牠們的幼蟲在某些情況也會出現在一般水果果肉中;但幼蟲通常只會出現在過度成熟且外表明顯破裂或撞傷的水果,甚至水果類廚餘反而比新鮮水果更容易孳生果蠅。

而一般在荔枝、龍眼這類無患子科水果果實裡常出現的,則是細蛾科的小型蛾類幼蟲,其中細蛾(Conopomorpha spp.)為常見種類。此外,市場買回來的香蕉,有時也會夾帶一些粉介殼蟲,不過這類蟲一般只會附著在果皮表面,不會接觸到果肉的部分。


左:龍眼、荔枝果肉中發現的昆蟲大多是細蛾的幼蟲。右:市售香蕉表面有時可見白色的粉介殼蟲。圖片來源:《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

蔬菜

菜葉上有蟲咬的痕跡,或夾帶蟲子,這種情況在每個家庭中同樣相當頻繁。隨著新鮮蔬菜進入室內的蟲,共通點是無法忍受乾燥,且因為缺乏可持續食用的寄主植物,因而大部分種類均不易在家中長期生存。

小菜蛾與白粉蝶的幼蟲是我們頻繁接觸的甘藍菜、小白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最常見的種類。小菜蛾的幼蟲專門以十字花科植物為食,白粉蝶食性雖較廣,也取食山柑科、金蓮花科植物,但牠們的幼蟲在栽培的十字花科蔬菜上出現的頻率特別高。其他如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以及一些夜蛾科、螟蛾科的幼蟲,偶爾也會出現在地瓜葉、萵苣等其他種類的蔬菜中。

至於根莖類蔬菜,最常讓人撞見的,就是從甘藷塊根中鑽出來的甘藷蟻象,實際上這是由於少量的幼蟲與卵,老早就藏在甘藷裡的緣故。大蒜則是很常有夾帶粉斑螟蛾幼蟲的情形。


左:結球甘藍所夾帶的小菜蛾幼蟲。右:蘿蔔葉所夾帶的斜紋夜蛾幼蟲。圖片來源:《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

食物裡有蟲,其實不算太壞?

看到這裡,你心裡或許不太好受,畢竟回頭想想,許多昆蟲會附著在食物上、在加工廠的機具上走動,少量蟲體或碎片殘渣在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過程中混入食物的情況終究是很難避免。或許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無意間吃下了不少蟲或蟲卵⋯⋯

雖然對特定體質的人而言,食品中的昆蟲仍有可能會造成過敏反應(就如同有些人會對蝦蟹、貝類等海鮮過敏),但我們也不必過度擔心。因為就算不小心吃到蟲,一般也不至於生病或中毒。

正因為食物中的「動物性雜質」難以避免,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便針對各種食物中存在的天然雜質訂定相關標準,例如在每100公克巧克力中,不得含有超過60 片昆蟲碎片;咖啡豆中所含的昆蟲量不得超過10%;每50 克麵粉中的昆蟲碎片不得超過75 塊⋯⋯也就是說,這些規範的食品中昆蟲含量都屬於「能接受的範圍」。

當然,不管怎麼說,多數人肯定還是會介意食物裡有蟲。所以在購買商品時,不妨注意檢查食材表面是否有任何可疑的蛀孔,底部是否有大量疑似蟲蛀造成的碎屑。若仍不放心,務必優先選擇真空包裝的食品,並多加留意保存期限、包裝是否破損。至少,這些行動可以減低讓你吃到蟲的機率。

最後,換個方式來安慰大家好了。其實,我們老早在不知情狀況下吃下許多含有昆蟲成分的食品添加物!許多市售的巧克力球、口香糖,甚至西藥膠囊,其成分中可能含有「蟲膠」的成分,那蟲膠即是由半翅目的一種介殼蟲「膠蟲」磨碎後提煉而來。

一些市售的草莓口味優格、優酪乳、紅色的果醬、加工肉類,有沒有看過包裝上有「天然胭脂紅萃取物」的字樣?這指的是天然食用色素「胭脂紅」,來自半翅目的胭脂蟲,是以沸水或蒸氣蒸煮胭脂蟲,或者將風乾的蟲體研磨後萃取而取得的。

所以說,既然食品添加物裡有蟲都不奇怪了,食物夾帶蟲子這種小事,還是別太計較了吧。


《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居家常見101種蟲蟲大集合,教你如何分辨與防治》

作者:李鍾旻、詹美鈴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04日

 


作者簡介

李鍾旻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碩士,擔任過多年的科學編輯,現為自由寫作及攝影工作者、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解說員。熱衷於觀察動植物生態,近年為撰寫本書而實地探究各地建築物內的節肢動物樣貌。曾獲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世界華人科普新秀獎、人與自然科普寫作桂冠獎肯定。

詹美鈴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著有《我家蟲住民:我們所不預期的蟲室友》。曾策劃「蟲語佐藤」、「鳴蟲特展」、「福蝶。Formos」和「我家蟲住民」等特展與巡迴展。專長與興趣:嚙蝨目分類研究、居家節肢動物、博物館蟲害管理。


【名人推薦】

「從最基礎的形態、分類到個別種類的辨識、行為與生活方式等完整地介紹給讀者,輔以清晰的攝影照片,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居家生活中的角落小夥伴們。」──蕭旭峰(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