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懂你一些:人蝠之間 理解台灣蝙蝠的第一步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多懂你一些:人蝠之間 理解台灣蝙蝠的第一步

2023年11月01日
公視記者 陳佳利 賴冠丞 陳添寶

「我們是看不到牠,認為牠不存在,連喜歡牠的機會都沒有。」黃金蝙蝠館館長張恒嘉說。一襲黑衣,以夜色為保護色的蝙蝠,是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的生物,也常常因為不理解,不小心傷害到牠們。人與蝙蝠,相安無事的第一步,是理解。

在蝙蝠屋前與山徑交叉口架好豎琴網,來自黃金蝙蝠館的研究人員,想知道哪些蝙蝠入住蝙蝠屋?天然環境裡還有哪些蝙蝠在活動?

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與黃金蝙蝠館合作架設蝙蝠屋,並且進行監測。流水潺潺,陣陣涼風穿越溪流,炎夏多了一絲舒服的涼意,等待也似乎不再那麼漫長,因為架好儀器之後,得等到夜幕低垂,才能開始工作。

透過專業儀器轉譯超音波,研究人員以聲音與波形來判斷眼前是什麼蝙蝠,牠們飛行速度極快,暗夜裡人的視力不佳,所以用聲音來辨識。如果想仔細看看牠們,就需要借助豎琴網,這種研究用的專業網具結構特殊,不會傷到蝙蝠。


研究人員架設豎琴網捕捉蝙蝠,網具結構特殊,不會傷到蝙蝠。

架設的每一個豎琴網都要巡視,捕捉到的蝙蝠要進行物種辨識與基礎測量。台灣的蝙蝠有38種,在雙流就能看見13種,讓研究人員很振奮。研究蝙蝠的難度高,為了架設豎琴網,需要5到6人團隊合作。配合蝙蝠作息,必須熬夜工作,天亮還要再巡視一次,睡眠不足是常態。


研究人員對捕捉到的蝙蝠進行物種辨識和基礎測量。

他們忍受這份辛苦,不只因為自己喜歡蝙蝠,也希望透過這些資料收集,讓更多人理解這個特別的物種。黃金蝙蝠館館長張恒嘉說,讓更多人能看得見、聽得見牠,更進一步的去認識牠,才會有更多人參與蝙蝠保育。

三貂嶺隧道成為爆紅新景點 蝙蝠疑受人潮影響減少

1922年通車的新北三貂嶺隧道,1985年因台鐵蓋了新隧道而廢棄,塵封三十多年之後,轉型為生態友善隧道,是國內第一座採用鋼筋作為自行車道與步道的歷史建築。設計師小心地保存自然生態與歲月痕跡,2023年5月,獲得法國建築師境外設計大獎的首獎。

路面架高與留空,保留野生動物需要的資源,隧道上方被火車燻黑的磚也盡量保留,讓歷史在空間中展現。隧道出口的鏡面水池映照天空,成為新北市爆紅的新景點,吸引許多遊客。


新北三貂嶺隧道出口的鏡面水池映照天空,吸引許多遊客。

走在隧道裡,景色同中有異,微妙變化著,兩側還有鐘乳石,那是1985年至今的結晶。再往前走,牆上有數十個黑點。這是喜歡棲息洞穴的台灣葉鼻蝠,在隧道廢棄之後住了進來,吳忠勳設計師觀察到隧道開放後,蝙蝠少了很多,擔憂數量減少是因為人潮。


設計師吳忠勳觀察到隧道開放後,人為干擾比當時施工期間還嚴重,擔憂蝙蝠數量減少。

熟悉蝙蝠生態的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解釋,遊客帶來的噪音,其實不只說話聲,包括我們行進過程中,鞋子與地面的摩擦聲、騎腳踏車、甚至手放進口袋去拿個東西,對能聽到超音波的蝙蝠來說,都很吵。而遊客來玩的白天,正是蝙蝠需要休息的時候。

市政府改採全面預約制 設計師與居民建議導入行前教育

有時候只剩十幾隻,有時候三十多隻,究竟蝙蝠減少的原因是什麼?新北市政府從2023年1月開始監測,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資料能進行分析。

新北市政府原本採用假日預約制,以隧道內120人為限,但平日人潮依然很多,為了減輕對蝙蝠的影響,在2023年8月29日之後,改採全面預約制。但設計師吳忠勳認為,遊客應該有行前教育,進到隧道之後的行為要有規範。經常帶團到三貂嶺隧道的在地人簡淑慧則建議,在隧道兩端入口播放教育短片。蝙蝠專家徐昭龍則是建議配合蝙蝠作息,調整開放時間。

備受矚目的三貂嶺生態隧道,導入了改善措施,希望這群葉鼻蝠願意繼續留在這裡,但其他地方就不一定這麼幸運了。


為了減輕對蝙蝠的影響,在2023年8月29日之後,三貂嶺隧道改採全面預約制,並在隧道兩端入口擺設告示牌,安排志工提醒遊客輕聲細語。

萬巒大橋附近工程清空雜木林 影響最大毛腿鼠耳蝠洞穴

在屏東萬巒大橋附近,有個蝙蝠聚居的下水道,住著毛腿鼠耳蝠、小蹄鼻蝠和折翅蝠。周圍原本有雜木林,因為工程,地表被清空,目前有沒有蝙蝠棲息,狀況未明。

研究人員忍著臭味走進去調查,白天沒有蝙蝠活動的跡象,架在洞口的錄音器已經紀錄了一整晚,蝙蝠還在嗎?


研究人員走進屏東萬巒大橋附近,一處曾有蝙蝠聚居的下水道調查,結果發現蝙蝠活動的跡象非常少。

張恒嘉惋惜的說,這個下水道原本是台灣已知最大的毛腿鼠耳蝠洞穴。聲音資料顯示,牠們的活動量已經非常少,代表棲地受到很嚴重的干擾。

人蝠之間 如何多懂牠們一些?


位在雲林的黃金蝙蝠館長期推動蝙蝠的環境教育。

人與蝙蝠之間,產生問題都是因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牠們的存在,無意間造成傷害。那麼如何讓人對蝙蝠產生興趣?位在雲林的黃金蝙蝠館,長期推動蝙蝠的環境教育,經常帶領民眾製作蝙蝠屋,到戶外收集蝙蝠聲音,最近他們正在研發一款小遊戲。

如果在不打擾蝙蝠的前提下,更接近一點,親眼目睹牠們的日常,更能拉近民眾與蝙蝠的距離。位在台南的山上水道博物館,則是鼓勵民眾在葉鼻蝠居住的建築物外,靜候蝙蝠外出覓食的時刻,體驗蝙蝠從身邊飛過的驚奇。

蝙蝠能傳遞花粉與捕食昆蟲,牠們所承擔的生態功能,關係著你我所生存的環境是否能順利運作,若牠們受到影響,我們也無法置身事外,維護牠們生存所需,照顧的不只蝙蝠,還有我們自身。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多懂你一些:人蝠之間|理解台灣蝙蝠的第一步】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