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個棒球場大的藻場復育 關西機場成日本「自然共生區」認證機場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14個棒球場大的藻場復育 關西機場成日本「自然共生區」認證機場

2024年02月01日
文:張怡潔
編按:由高空向下看,一個過分精緻的方形島嶼漂浮在海上。定睛一看,你會發現這不是島嶼,而是填海造陸而成的關西機場。多數人對關西機場的空中印象並不陌生,但少有人知道機場下竟暗藏14個棒球場大的人工藻場,支持著周圍的淺海生態系。
大阪灣過去以豐富的漁業資源著稱,1970年代卻因經濟發展一度飽受污染之苦。記取過去的教訓,關西機場以「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為願景出發打造。30年過去,關西機場除恢復到過往豐富的海洋生態,2023年更成為日本第一個獲得「自然共生區域」認證的人工機場!

日本一直以來都是許多人喜愛的旅遊地之一,位於大阪的關西國際機場(KIX),作為西日本的門戶,是許多人第一次踏上日本國土的第一站。

關西機場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由填海造陸建成的人工島機場。圖片來源:關西機場新聞稿

關西機場海裡的秘密:14個棒球場大的人工藻場

也許你曾聽過,關西機場是全世界第一個百分百填海造陸的人工島機場,但你可能不知道,在這座繁忙的國際機場周邊,其實潛藏著一片充滿生機的海洋生態。如果你潛進機場周邊的海水一看,可能會驚呼,映入眼簾竟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海藻森林,以及穿梭其中豐富的海洋生物!目前關西機場周邊的海藻場面積為54公頃,相當於14個甲子園棒球場。

去(2023)年初,關西機場打造的人工護堤藻場獲得日本環境省的「自然共生區域(自然共生サイト)」認定,正式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保育區域之一。獲得認定的122個地點當中,關西機場是第一個被列入認證名單的機場。

日本的「自然共生區域」制度,旨在結合企業和民間的力量,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以達成「30x30目標」:2030年前,至少有30%的海域和30%的陸域能被有效保護。這項認定不僅是對關西機場生態保育工作的認可,更意味著關空作為一個私營企業經營的國際機場,在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引領地位。

填海造陸的代價:消失的淺水生態

說起大阪,大家可能聽過著名的「難波」、「浪速」,它們的古音都是なにわ(Naniwa),學者推測其源自「魚(Na)」和「庭(Niwa)」——魚類的庭院,指的是大阪灣的豐富漁業資源。然而,自7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高度成長,大阪灣填海造陸的工業區如火如荼地展開。填海區域不只讓周邊的天然海灘、海藻床和泥灘等淺水區域消失,同時伴隨工廠排放廢水等問題,赤潮[1]一度成為當時重大的環境議題,海洋生物大量減少。

在這樣的背景下,1987年關西機場在大阪灣內泉州海岸處動工興建,考量到圍海造地會對海灣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建造的願景之一就是要建造一座「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海上機場。

讓機場護堤變成漁礁與海藻床

第一期的護堤工程中,關西機場確定了生態復育的策略:打造「人工藻場」,重建因填海造陸與廢水排放而消失的淺海藻類與魚群。與一般常見的垂直型護堤不同,關西機場採用了「緩傾斜石積護堤」工法,建造緩慢傾斜向下的人工島護堤,打造全長約20公里的「人工淺海」。有別於海底,斜坡結構提供海藻更適合生長的環境,這是因為陽光較容易照射到生長於緩坡的海藻,使海藻更容易進行光合作用。

接下來的第二期護堤工程,機場仿造天然岩礁結構,研發了「海藻類著生用消波塊」。這種環境共生型的消波塊,表面設計有多條長約60公分、深約5公分的凹槽,能讓消波塊的周圍形成渦流,幫助海藻孢子捲入並滯留其中,而凹槽形狀同時有利於大型海藻附著生長。機場的護堤共安裝了3200個環境共生消波塊,並且投放裝有成熟海藻葉片的孢子網袋。復育人員藉此積極重建機場周邊的海藻生態。

海藻附生於緩傾斜的護堤與消波塊。圖片來源:關西機場新聞稿

關空海底的奇景:巨魚穿梭其中的海藻森林

如今,30年過去,當潛水員再次潛入機場周邊的海域查看,海藻已布滿堤岸,密集程度幾乎無法看到底下的岩石。據關西機場調查,護堤上的海藻床由13種綠藻、49種紅藻與45種褐藻,合計約107種的海藻所組成,包含了馬尾藻(Sargassum filicinum Harvey,シダモク)、真紅藻(Halarachnion latissimum Okamura,ススカケベニ)等。緩傾斜石積護堤工法成功重建了豐富的海藻棲地。

海藻床是幼魚覓食和躲避掠食者的場域,也是沿海魚類理想的產卵場,吸引了豐富的小型海洋動物和魚類,支撐了淺海生態系。機場周邊禁止漁業活動的規定也讓生物得以在此茁壯,包括各種貝類、赤點石斑魚(Epinephelus akaara,キジハタ)、納氏鷂鱝(Aetobatus narinari,ナルトビエイ),甚至可以看到超過15公分的巨大鮑魚(アワビ)或是身長1公尺以上的巨型魚——金黃突額隆頭魚(Semicossyphus reticulatus,コブダイ)。如此豐富的生態環境,讓人難以想像這是一個大城市周邊的海域。

人工藻場成為魚群賴以維生的家。圖片來源:關西機場新聞稿

悠遊在關西機場海域裡的金黃突額隆頭魚。圖片來源:風龍攝/PhotoAC

獲藍碳認證,機場搖身一變為減碳場域

海藻床不僅是海洋生物的棲地,還能吸收水中的氮和磷,具有卓越的水質淨化功能。除此之外,海藻作為海洋中的森林,能透過光合作用大量封存二氧化碳,就像陸地森林的「綠碳」,海藻被聯合國定義為「藍碳」,是減少溫室氣體的重要手段之一。

2022年,關西空港公司量化護堤藻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並通過日本的藍碳信用額度「JBlue Credit」(Jブルークレジット)的認證,取得約103.2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的碳權,得以賣給有減碳需求的企業。因為藻場的建設,讓原本飛機起降、碳排量大的國際機場,也能轉型成為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場域。

從機場「出發」,擴大藻場到全大阪灣

為迎接2025年大阪世博會,關西機場公司與大阪阪南市政府合作啟動《大阪灣的海洋森林(藻場)保育・再生計畫》,目標將擴大關西空港的海藻場域至阪南市海岸,復育整個大阪灣淺海區的生態。去年四月,關西機場成功在護堤藻場採集長達3公尺以上、約150株成熟期的大型海藻,並由潛水員在阪南市淺海海域進行手工移植,讓成熟海藻釋放的孢子能夠在海底扎根成長。

關西機場株式會社社長山谷佳之(左)與阪南市市長水野謙二(右)手持繫有海藻的繩子,象徵阪南市藻場再生計畫的啟動。該計畫目標透過移植關西機場的藻場至阪南市海域,復育海洋生態系。圖片來源:關西機場新聞稿

回顧1970年大阪世博會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大阪灣一度深受污染與生態浩劫之苦。隨著半個世紀的歲月流轉,如今世博會將重返大阪。這一次,大阪灣正努力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世人,透過藻場重建計畫為這片海域注入生機,為實現永續發展與守護生物多樣性做出實質貢獻。

註釋

[1] 赤潮(或稱為紅潮):因水體富含營養鹽、水流停滯或緩慢、水溫高且日照量大等因素,導致水域中的浮游生物異常大量繁殖,改變水體顏色。當浮游生物快速生長時會消耗水體中的氧氣,而溶氧低的水體環境又不利於魚類生長。因此,赤潮的發生會造成水色異常或水質惡化,屬於一種藻華現象。

參考資料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

作者

張怡潔

畢業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國際農業發展所,旅居日本第五年,現在是設計與文字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