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台灣山茶故鄉 藤枝森林遊樂區深度體驗布農山林智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探訪台灣山茶故鄉 藤枝森林遊樂區深度體驗布農山林智慧

2024年04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李育琴 高雄報導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的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受2009年莫拉克風災影響,造成山區大面積崩塌、道路封閉而持續封園,2021年首度重新開園,卻又因多次風災豪雨,入園道路和停車場等硬體設施至今未完全修復。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與在地部落合作,輔導社區成立合法接駁車隊,提供遊客以接駁車入園,讓民眾再次走入藤枝,享受南台灣海拔1500公尺雲霧繚繞的森林體驗。

高雄寶山台灣原生山茶的生長環境。攝影:李育琴

高雄寶山台灣原生山茶的生長環境。攝影:李育琴

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園區因豐富的森林自然資源吸引大量遊客,也帶動地區觀光。屏東分署表示,莫拉克風災讓人看見大自然的力量,藤枝再次開園後,重新思索與周邊部落的關係,期盼能與周邊部落共好,扮演帶動社區觀光、部落產業的連結平台。森林遊樂區不只作為民眾山林育樂的場域,也能透過展現地方的產業與文化,帶動周邊部落的發展。

探訪寶山 認識台灣原生種山茶

自台27線邦腹溪口的荖濃溪林道蜿蜒而上,藤枝聯外道路的海拔持續攀升。乘社區接駁車從主要道路彎進產業小徑,兩側山坡可見正值採收期的茶園,錯落在闊葉雜木林間。這裡是台灣原生山茶的故鄉。

「台灣山茶是台灣特有種。」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周富三說,台灣山茶分布在南投、嘉義、高雄、屏東和台東山區,然而多數地方已改種其他品種的茶,高雄六龜、寶山一帶是少數保留最多野生山茶的產區。「這裡的茶保有原生種的風味,有些採用自然放養管理,數量稀少而珍貴,因此台灣山茶未來非常有競爭力。」

台灣山茶為台灣特有種,在800-1000公尺森林樹冠層間生長。攝影:李育琴

台灣山茶為台灣特有種,在800~1500公尺森林樹冠層間生長。攝影:李育琴

台灣山茶近年受到注目。六龜的茶農後代在風災後重拾地方產業,找到在地山茶的特色,將山茶發展成獨特而精緻的產品,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在六龜隔壁的桃源寶山、二集團山區,茶園種植面積不輸六龜,主要以茶菁原料供應山下製茶廠。區內也有少數自製茶的茶農,在山區茶廠於農閒時接待遊客入園品茶。

樹冠層間生長  自然栽培野生山茶

拿普有機茶園種植山茶20年,主人拿普在林間小徑上準備了茶席,迎接遠道而來的遊客。多數人對山茶感到陌生,僅認得山坡上矮化種植的茶園,但拿普指著路徑兩旁比人還要高、正冒出嫩綠新葉的植物說,「這就是台灣山茶。」

台灣山茶是原生喬木,葉子大於10公分,樹高可達12公尺。過去家族的山區裡,山茶長得高大而茂密。拿普解釋,以前布農族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植物,他的父親在林業署的輔導下種植杉木造林,砍掉了很多原生植物,後來才知道這是山茶樹。

布農族拿普介紹台灣山茶,後方為人工栽培的茶園。攝影:李育琴

拿普介紹台灣山茶,後方為人工栽培的茶園。攝影:李育琴

深入園區陡坡,野放的茶樹交雜生長在木林間,拿普說,「要採這些茶樹,得先練就山羊腿。」20多年前,拿普接手家族土地,重新種植山茶,除了保留野生樹種,也人工栽培以有機方式管理茶園,皆不施肥不灌溉,以山區自然的土壤和霧氣孕育茶樹。

這裡的山茶不需要施肥和灌溉,但一定要有樹蔭。拿普解釋,台灣山茶在海拔800~1500公尺充滿雲霧的山區生長,原始森林裡的野生茶樹,是在好幾個樹冠層中穿插生長,陽光從高低樹冠層間照射下,茶葉才長得好。

每年5月,茶樹會冒出新葉,茶農爬坡攀樹摘採一心二葉,野生茶樹的茶菁數量少而珍貴,經修剪矮化的茶樹,則可一年二收。然而兩者茶質和風味不同,價格也各異。拿普說,「對這些茶樹抱著感謝的心,因不用施肥、不用灌溉,每年4~5月就會長出新葉給我摘,是大自然的給予。」

板曆上的歲時祭典  刻劃布農族土地觀

對茶樹採自然野放管理,是源於布農族對土地的概念。拿普表示,「傳統布農族沒有私有制,土地是屬於部落家族共用,人只有使用權。現在這塊土地雖登記在我的名下,但百年後仍是屬於大自然的。布農族對土地的概念是生態與生存平衡,不管是農作、狩獵都一樣。」

茶席上的歲時祭典板曆,說明布農的土地和山林智慧。攝影:李育琴

茶席上的歲時祭典板曆,說明布農的土地和山林智慧。攝影:李育琴

除了認識台灣原生山茶、品茶,透過拿普的解說,遊客進一步了解傳統布農文化。他將布農族歲時祭典,以符號刻印在木板上,稱為板曆,上面標示著如開墾祭、播種祭、小米豐收祭,打耳祭、嬰兒祭等。

布農的祭典反映對自然永續的態度。拿普說明,耕種期從9月開始,一直到隔年5月,期間不能打獵,因為要讓動物生孩子。5月舉辦打耳祭,才會開始狩獵。豐收祭後有穀物入倉祭,開始釀酒,這個時節不能砍樹。「老人家說,秋冬葉子掉光時,才能取材火,不能在春夏的時候砍樹。這是布農族山林生存的智慧。」這些山林智慧透過板曆上的符號流傳下來。

拿普說,過去家族在山區種植小米,會在高處搭一座石頭瞭望台,沿著山坡小米田綁繩子和鐵罐,看到小鳥吃作物,就拉繩搖罐子,匡噹匡噹的聲音趕走小鳥。不過如今山區小米田已經消失,繼而廣植茶樹和果樹等經濟作物。

認識了山茶知識和布農文化後,茶園也準備在地食材的餐點,小米吉拿富、烤豬肉、香菇雞湯和山菜等,讓遊客搭配山茶一起享用。

野放管理茶園 出現穿山甲、藍腹鷴

續往藤枝山區,有另一在地製茶廠「寶山津」,占地六甲的茶園由二代返鄉接手,採自然野放、不施肥、不灑藥、人工除草友善管理,是當地最接近產地的製茶廠之一。

寶山津女主人洪照翎青年返鄉接手家族經營的茶園,採野放管理、在地製茶。攝影:李育琴

寶山津女主人洪照翎青年返鄉接手家族經營的茶園,採野放管理、在地製茶。攝影:李育琴

青年返鄉的茶園主人洪照翎說,由於野放管理有時難以分辨茶樹和雜草,山區茶園常見穿山甲、山羌、藍腹鷴、山豬等野生動物出沒。不過,野放的茶園摘採不易,經常找不到工人,至今仍仰賴許多在地高齡的採茶工,每年新春採茶季,各家茶園都要搶工人。

台灣山茶可製成白茶、綠茶、青茶、紅茶等。其中白茶以不攪、不揉、不炒的製茶法,保留茶菁最自然的風味,價值高。周富三說明,台灣山茶風味特殊之處,在於野放的管理方式,因環境天然,茶菁新鮮,且製茶廠就在茶園旁,產地到加工最短的距離,製茶師傅以簡單的工序,不假他人之手,做出令自己滿意的風味才會端出產品。

他進一步說,由於台灣山茶的品系複雜、多層次,每日摘採的茶菁比例不同,使得每一泡茶都會有所差異,喝起來令人驚喜。自然野放、在地製茶,是台灣山茶的優勢,凸顯在地特色,因此發展潛力無窮。

林業署近年推動林下經濟,也將台灣山茶列為推廣作物。屏東分署森林育樂課課長洪國棟說明,林下經濟是讓林農在林地內大樹下種植山茶,以天然野放的方式經營,不矮化、不施肥,利用山茶產品讓林農有多元的經濟收入。

藤枝森林遊樂區保有完整杉木林和天然闊葉林,終年雲霧繚繞、氣溫宜人。攝影:李育琴

藤枝森林遊樂區保有完整杉木林和天然闊葉林,終年雲霧繚繞、氣溫宜人。攝影:李育琴

藤枝森林遊樂區從過去的採樟、伐木歷史,到近年復育生態,園區內保留大片杉木林和完整的自然闊葉林,終年雲霧繚繞,溫度涼爽宜人,步道上鳥鳴不斷,可見各種原生動植物,也有過往山林開採的人文史跡。在林業署的推動下,未來將有更多與周邊部落串聯合作,推廣在地產業和人文體驗,為部落與山林的永續開啟新頁。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