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選台灣春夏三色:苦楝粉紫、鼠麴草綠、黃鸝蕉黃 拼貼在地風土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嚴選台灣春夏三色:苦楝粉紫、鼠麴草綠、黃鸝蕉黃 拼貼在地風土

2024年05月22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春夏之交,萬物興隆,繁花綠葉間,在地自然風土特色隨著節令到來,苦楝樹梢的紫色光影、草仔粿裡蘊含的鼠麴草香氣、黃鸝鳥雙雙在枝頭追逐鳴唱,這些台灣的在地生態,正以不同的色彩、香氣、聲音和樣貌展現生命律動,拼貼成春夏間豐盛的大自然與台灣多元文化之美。

入春的粉紫風暴——苦楝

一進入春天,全台陸續展現粉紫風暴。24節氣中的「春分」至「清明」間,苦楝樹由南而北紛紛綻放開花,淡紫色圓錐狀的花朵布滿樹頂,看似含蓄卻又醒目。每當行經田間小徑,或堤岸道路旁的行道樹隧道,抬頭即見苦楝樹梢紫花繁茂,沉浸在微微香氣的自然光影中,片刻都是風景。

「苦楝若開花,春天就會來,白頭殼仔樹頂作巢,田嬰停佇厝邊,天牛匿佇樹仔頭;」詩人莊柏林在台語詩〈苦楝若開花〉中,描述了苦楝樹為大自然提供的生態功能。3~4月間開花的苦楝,預告著春天的到來,白頭翁、蜻蜓、天牛都來作伙。苦楝秋季結的銅黃果實,也是五色鳥、白頭翁最愛的食物。

苦楝為台灣原生種喬木,非常適應在地的風土氣候。除了生態功能,在文化上,台灣民間也多所利用,是與人們生活相當親近的樹種。傳統民宅路旁常見苦楝樹大成蔭,涼爽的樹蔭是孩子的遊戲場,而鈴鐺般的苦楝子是現成的彈弓子彈;由於苦楝生長快速、木材質地好,過去民眾也常種來做家具、樂器等。台東卑南族則有使用苦楝花進行除喪儀式的傳統。

在現代醫學尚未普及的時候,苦楝常作為解毒、殺蟲、祛溼的藥用植物,傳統醫療行之有年且至今仍廣泛採用。實際上,也有醫學研究發現,苦楝素對治療肉毒桿菌中毒有效。苦楝提煉出的苦楝油可用於農業生物防治,是天然有機的害蟲防治劑;此外,將苦楝葉煮水,就是天然的防蚊液。

中興大學森林系終身特聘教授王升陽曾提及,苦楝的萃取物極具開發價值,利用台灣原生樹種開發的森林特產品,在農業和醫療上的利用前景大好。農業部林試所的研究也發現,速生樹種苦楝和大葉桃花心木等,是最好的碳儲存林木,對於減緩氣候變遷有很大的幫助。

林試所近年推動公園綠地、行道樹種植原生種樹木,苦楝是中南部和東部推薦的樹種之一,因其喜歡高溫又耐旱、抗風,且入春時節開花,美麗的風景兼具賞遊價值。春天若來,各地河堤汛道、行道樹形成的苦楝隧道,亦或農村小徑上的苦楝老樹,總會依約綻放紫花,等待大家前往賞遊。

苦楝紫花。照片來源:月香/Flickr(CC BY-NC-ND 2.0 DEED)

苦楝紫花。照片來源:月香/Flickr(CC BY-NC-ND 2.0 DEED)

染出草綠粿皮的田間植物——鼠麴草

隨著節氣進入「清明」,另一種植物也普遍出現在台灣各地——因應掃墓祭祖所需,到田間採集製作草仔粿的鼠麴草(台語tshí-khak-tsháu),客語則稱「白頭公」(pag teuˇ gungˊ)。文獻中記載,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如巴布拉族,很早以前即有製作草仔粿(名為tutu),再用月桃和香蕉葉包裹作為祭品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我們以草仔粿祭祖的文化,很可能是台灣多元族群交流下的文化展現。

民眾常吃草仔粿,卻不一定認識野地裡的鼠麴草。鼠麴草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且潮濕的路旁、草地及稻田耕地周圍,屬菊科植物,淡綠色的葉面如扁湯匙形狀,正反面皆覆滿細白毛。初春到清明前夕,正是鼠麴草開花的時候,鮮黃色的頭狀小花突出植株頂端,在草地上極易辨識。

製作草仔粿時,主要以鼠麴草的嫩葉和花為材料,據說根據使用部位的不同,風味也會不一樣。將鼠麴草搗碎、瀝乾水分後均勻拌入米糰,揉製出淡綠色具香氣的粿皮;製粿師傅說,好吃的秘訣是將鼠麴草加入糖熬煮,再揉入米糰,吃起來有鼠麴草特有的苦味和香氣,又帶有淡淡的甜味。

除了食用,鼠麴草也是民間常用的藥用植物,有助於化痰鎮咳、祛濕,治療感冒、氣喘等。

過往春天一到即可見遍地開花的鼠麴草,許多製粿師傅卻發現,野外的鼠麴草已慢慢消失了。過去農田裡經常可採集,如今因使用除草劑、土地水泥化等情形,鼠麴草已不再常見。部分商人改用人工色素為米糰染色,吃起來味道已不如以往濃郁、香氣盡失。

草仔粿的外皮,常以鼠麴草染色而成。示意圖。照片來源:lovesx-70/Flickr(CC BY 2.0 DEED)

草仔粿的外皮,常以鼠麴草染色而成。攝影:李育琴

一種植物會消失,關鍵因素之一是不再為人們重視及利用。鼠麴草採集不易,連帶的飲食文化也可能消失。草仔粿不僅是清明祭品,它也扮演著透過飲食文化,保育在地植物多樣性與自然環境的重要角色。

披上金黃外衣的香蕉鳥——黃鸝

春暖花開的時節,許多鳥類也正展開繁殖季。穿著黃澄外衣的「香蕉鳥」黃鸝,近年格外引起關注。常用以形容歌聲婉轉動人的「黃鶯出谷」,實際上黃鶯就是黃鸝,在3、4月的求偶季,林間的背景聲音中,黃鸝鳥鳴特別繚繞婉轉,啁啾不斷,這也是人們最容易發現黃鸝出沒的時候。

黃鸝獨特醒目的羽毛,使牠們成為獵捕的目標。體長約25公分屬中型山鳥,整體鮮黃燦爛,翅膀邊緣和尾羽帶有黑斑,頭部則有明顯的環狀黑色過眼線,嘴喙厚大,模樣相當可愛。

黃鸝雖棲息於低海拔樹林,實際上並不容易看見,除了牠們較具警覺性,繁殖期喜歡選擇在較高而隱密的枝頭築巢,近年也因獵捕壓力和棲地不斷流失,數量大量減少,一度全台僅剩約200隻,2016年農業部將其列為國家易危(National Vulnerable, NVU)珍貴稀有物種。生態學者指出,「黃鸝是台灣近百年來數量大幅降低的代表性鳥種之一。」

早期台灣的黃鸝族群數量不少,1858年英國外交官斯文豪(Robert Swinhoe,又稱郇和)在台灣南部旅行採集物種時,曾寫道,「我們在枋寮,大略觀察村中情形。在竹林中有很多黃鶯,也有烏鶖築巢在彎曲的竹枝上……」雖然這是斯文豪一時的觀察,仍可得知黃鸝應是低海拔平地和丘陵不難見的鳥類,然而如今已成稀有鳥種。

過去少有黃鸝的繁殖紀錄,位處屏東平原和山林間的屏科大,校園綠地廣大、樹木扶疏,成為許多鳥類的生態島嶼。這裡穩定出現黃鸝巢位,讓研究人員得以近距離觀察記錄黃鸝的繁殖生態。然而鳥會發現,黃鸝的繁殖成功率相當低,僅不到五成。

高雄是目前黃鸝族群最多的城市,高雄市野鳥學會近年發起「搶救黃鸝保育行動」,每年定期舉辦黃鸝普查。2017年僅調查到30隻,隨著鳥會與學校和政府單位合作,在熱點加強保育與教育推廣。2023年3月,高雄市的黃鸝普查已超過115隻次,成效顯現。

高雄是目前黃鸝族群最多的城市。照片來源:高雄鳥會

高雄是目前黃鸝族群最多的城市。照片來源:高雄鳥會

「黃鸝的出現是城市的榮耀。」加拿大野外鳥類學家麥肯琪(JoAnn Mackenzie)來台時說。黃鸝與我們的生活非常相近,城市中能讓野生動物有好的棲息環境,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永續環境。

 

參考資料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