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心說:「台北是個記憶沒有可依憑的地方。當熟悉的事物隨著開發褪去,呈現的是下一代看不見的歷史。
2006年4月23日啟動的千里步道運動,起源於發起人黃武雄認為急速發展的經濟腳步,抽離了人與自然間的聯結。去年「1111全台騎步走」,超過120個團體協助參與,包括各縣市生態環保團體、社區民間與學術團體。環島千里步道路線規劃期待:透過在地民眾的勘查,匯集現有的小徑、山路、古道、產業道路等,延伸出密密麻麻區域步道網絡,與「夢想國道11號」串聯而成名聞遐爾的環島步道。
目前已完成初步的環島路線規劃,進行東部路線的探勘,完成北宜花及花東跨縣市試走活動和路線修正,並開始暖暖古道探勘活動,與當地合作對每條路線周邊進行文史生態調查,舉辦步道勘查GPS培力營,試圖以GIS、Google Earth等航照網路技術建立台灣步道資料庫。未來,這股公民力量能遊說和影響政府採取相關的政策和立法,將具有自然和人文風光的路線保留下來。今年,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獲人籟雜誌的生命永續獎,更是對這項活動的認同。
雖然政府方面有正面回應,在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公共建設套案中,以水水水、快易通與好生活目標內,規畫「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茲節錄後兩項預算編列如附表一。雖然資金逐年增加,卻沒有多加琢磨步道計畫實施細節,仍以快捷便利為目標,顯出政府在增加交通設施與速度取勝的思維主軸。
去年因公路總局進行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建設,引起環保團體反彈,然而當地居民的觀念不同,儼然形成另一股反對聲浪。台大國發所博士生徐銘謙說明,2006年北投纜車弊案,花蓮六十石山纜車事件,促使交通部長蔡堆決定放棄纜車興建,因為纜車快速來去,將無法振興當地民宿服務業。
即便短時間我們服膺於高速傳輸帶來的便利與利益,千里步道的理念仍啟發人文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注:無車思維、人本精神、身障休閒正常化、在地參與、文史紀錄、生態旅遊、無痕山林運動等,由此期待步道運動的推展,將重新連結自然,建立人文歷史,形塑更美麗的台灣。
附表一、公共建設套案計畫預算金額表(節錄) (單位:億元)
目標 |
計畫重點 |
百分比 |
2007 |
2008 |
2009 |
合計 |
快易通 |
便捷網 |
45.0% |
1,107.2 |
1,159.9 |
1,015.0 |
3,282.1 |
安全行 |
1.2% |
17.6 |
40.4 |
27.6 |
85.6 |
|
好生活 |
健康美 |
4.8% |
79.6 |
152 |
118.6 |
350.2 |
環境美 |
21.5% |
513 |
485.3 |
571.4 |
1,569.7 |
資料來源:行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