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最後一小時 (第11小時)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地球的最後一小時 (第11小時)

2007年10月24日
作者:黃玉華(樂活旅行家旅遊編輯)

地球的最後一小時 (第11小時) ,圖片來源:樂活旅行家網。繼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e)之後,這是由美國影星李奧納多製作的另一部有關環保的紀錄片,相當誠懇且震撼人。這部影片,結合李奧納多的旁白敘述,多位科學家及社會領袖的訪談內容,以及多部真實紀錄片的片段,說明了地球(亦或人類?)面臨的嚴重生態危機,也鼓勵我們每個人起而行,實際採取行動來改變人類正在加速走向滅絕的共同命運。

電影中最發人深省的部份,是對目前正主導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及「消費主義」的反省。19世紀工業革命後創造的「人定勝天」迷思,將人類和大自然作了悲劇性的切割─我們認定自己是地球的主宰,海洋浩瀚到可以廣納百川(當然也包括我們創造和傾倒的各種廢棄物及化學毒物),而大自然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絲毫不曾考慮,大自然內的所有物種也該有它們的「生存權」。當我們完全忘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以致於面臨整個物種的生存危機,也真的只能說是自作孽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一位科學家提到, 世界上所有的經濟計算公式,完全沒有考慮環境及生態的成本─表面上我們看到企業及國家的經濟不停成長,卻沒看到我們其實是將昂貴的生態及生存成本轉嫁給到了後代子孫身上。

第一次感受到我們一直自豪的「經濟奇蹟」,其實是沒有將環境成本計算在內的嚴重錯覺,是1999年為了參加「國際電信會議」(ITC),而首度造訪瑞士的旅行經驗。當我看到瑞士處處是好山好水,整個國家就像是個大的自然公園,以致於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旅人造訪,透過無污染工業 (亦即觀光業)及高價值工藝產業,為國家創造經濟收入,也更進一步提供環境保存的基金來源,我只能用羨慕不已來形容。反觀原本也是好山好水的台灣,在毫無遠見的幾十年經濟開發下,成了個醜陋不已的工業製造國,動輒淹水、土石流。

我更深深擔憂的,是中國也將步入台灣的後塵,短視地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而造成日後無法挽回的環境及生態破壞 – 讓我們先撇開意識型態之爭,單純正視台灣的未來 – 如果我們無法幫助中國走向永續開發,以中國的土地大小及人口來看,一旦走向當今製造工業化的生態破壞不歸路,它所能產生的環境及生態衝擊,對地球更是難以彌補的重大傷害。

這部影片,另一個重要的訊息,則是我們應該採取行動,尋找環保性的替代能源,重新設計我們的住屋、建築、城市,製造生產方式。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省思經濟成長的定義:不再是越大越好,不再是越多越好,而是對環境的破壞及衝擊越少越好,而是足夠就好。

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讓觀眾就如同是上了一堂大學內的生態環保通識課。的確,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好影片,更多媒體的報導及關心,讓一般大眾能體認到「現在」,就是我們該改變及採取行動的時刻。

也許有人會問,真有那麼嚴重嗎,地球真的已經只剩下最後一小時的存活時間嗎?或許更正確些的問法應該是:「人類物種」真的只剩一個小時在地球上的存活時間嗎?

答案,很快會揭曉。

本文原出處為樂活旅行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