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雞不歡的民族 | 環境資訊中心
雞年特刊

無雞不歡的民族

2005年02月07日
作者:蕃茄

中國人是無雞不歡的民族,炸烤煮燉燜煨熬千變萬化,不僅平常吃雞,春節過年也一定要吃雞,尤其是全家團圓的圍爐年夜飯,更是缺「雞」不可。因為「雞」與「吉」諧音,而「全雞」象徵全家福 (「雞」又與「家」諧音),討個吉利嘛!

漢代的養雞大戶

 湖北城固縣漢代古墓群出土造型精美的陶雞。
湖北城固縣漢代古墓群出土造型精美的陶雞。

在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中,曾挖掘出陶雞,造型古樸而傳神,這說明了早在5,000年前,家雞的飼養在中國可能已十分普及。

根據《列仙傳》記載,中國最早的專業養雞戶出現在漢代,姓祝,叫祝雞翁。書中提到祝雞翁家住洛陽,養雞百年,擁有雞隻上千,不但隻隻有名,而且一呼即應。白天野放,晚間回到家裡,棲於樹上,就這樣年復一年繁衍生息,終於大發利市,成為養雞大戶。

雞與民俗

雞不僅被拿來做為祭祀的牲禮,古代社會兄弟結拜要歃血盟誓,現代人發誓詛咒要在神明面前斬雞頭;而台灣人的習俗,立冬要進補,有一句俚語說:「補冬補嘴空」,一般是吃麻油雞,或佐以四物、八珍、十全等中藥,烹調出一道道美食來祭五臟廟。反正中國人動則殺雞,雞與中國人的生活早已如膠似漆,即使求愛結婚也不例外。

 桃花塢木刻年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

聚居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連地區的少數民族「土家族」,稱踢毽子叫「踢雞」。春節時,男女青年一起踢「雞」,一個人將「雞」踢起,大家爭著去接,接到「雞」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去追打自己的意中人。「踢雞」就成為未婚男女談情說愛的紅娘。

以前,在台灣的傳統婚俗中也有一種很特別的儀式,叫做「引路雞」。在新娘出嫁當天,女方會事先準備一隻健康、即將生蛋的母雞,和一隻剛會啼叫的公雞,用兩條九尺長的紅繩,一頭綁住母雞的腳,另一頭繫住公雞的腳,放進一只大竹籃裡,由女儐相或媒婆帶到男方家。進門後則改稱 「公婆雞」或「夫妻雞」,用意在預祝新婚夫婦和睦相處、恩愛到老。另一種象徵意義是新娘嫁為人婦之後,要嫁雞隨雞、謹守婦德,而「九」尺紅繩,則含有「長長久久」的意思。

驅鬼大師非雞莫屬

早在先秦時代,就有用雞和雞血來驅邪的活動,因為古人認為,雞和雞血具有驅鬼邪去災禍的作用。晉董勳《答問禮俗》中說:「正月初一為雞日,正旦畫雞於門。」魏晉時期,雞成了門畫中辟邪鎮妖之物。南朝宗檁撰《荊楚歲時記》也記載「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民間傳說鬼最怕聽到雞啼,由於鬼只能在黑夜活動,而雞一叫,就代表天快亮了,天一破曉一切鬼魅將消失於無形。因此,江南一帶春節有在門楣上張貼雞畫的習俗,他們相信如此一來百鬼就不敢上門了。在中國五大木刻桃花塢年畫中就有「雞王鎮宅」的年畫,圖案上是一隻大公雞口啣毒蟲。

此外,瑤族人還用雞蛋來占卜吉凶。例如擇地建屋,動土之前要先選一顆雞蛋,寫上人、財、畜、鬼四個字,然後在蛋殼上鑿一個小洞,點火燃燒,使蛋殼爆裂,觀察蛋白的流向,如果蛋白沾到以上任何一個字,都視為凶兆,要立即停工,另擇地基。

總之,雞雖然平凡,但由於馴養方便又深具經濟效益,幾千年來早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人們從雞的外型與動物習性聯想、演譯出諸多象徵意義,不管是褒是貶,反正見人見智,就當成茶餘飯後的趣談,姑且聽聽吧!

鬥雞皇帝

鬥雞是中國自古流傳的民間娛樂在長期的馴養過程中,人們發現雄雞好鬥的本能,便刻意挑選、培育善鬥的雄雞,使牠們互相搏擊,以為取樂。《戰國策‧齊策》記載在長期的馴養過程中,人們發現雄雞好鬥的本能,便刻意挑選、培育善鬥的雄雞,使牠們互相搏擊,以為取樂。《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鬥雞、走狗、六博……」可見先秦時期,上自國君,下至百姓,無不把鬥雞作為調劑生活的娛樂。:「臨淄之中七萬戶,……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鬥雞、走狗、六博……」可見先秦時期,上自國君,下至百姓,無不把鬥雞作為調劑生活的娛樂。

唐代鬥雞之風大盛。王孫公子、豪俠少年,無不以鬥雞、走馬,攜劍狎妓自詡。李白就是鬥雞界的箇中好手,在他的詩中,鬥雞被描寫得有聲有色,如《古風》:「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唐玄宗李隆基不但成立了皇家雞坊,專門飼養、培育、訓練良種鬥雞,每到節慶宴樂之時,總要在大庭廣眾面前展示皇家鬥雞陣容,場面壯觀無比;甚至任命年僅十三歲的賈昌為雞坊小兒長,號稱神雞童。身為一國之君沉迷鬥雞到此,也難怪當時民間會流傳著:「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的歌謠。



從此,鬥雞從先秦的純娛樂,演變為誇示財富、進行賭博的工具,也反映出當時社會風氣的奢靡、腐敗,古人說「玩物喪志」,唐朝由盛轉衰,鬥雞皇帝──唐玄宗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