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正變得適應青藏鐵路?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野生動物正變得適應青藏鐵路?

2008年06月12日
作者:蔡如鵬

藏羚羊。圖片來源:B_cool2008年4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在「讀者來信」欄目中刊登了一封中國科學家的來信,題目是「野生動物正變得適應青藏鐵路」。作為世界頂級學術刊物,各國科學家一直以在此發表研究成果為榮,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卻是為了糾正《自然》的一個錯誤。

造假照片與真實狀況

寫信人是楊奇森、夏霖,均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獸類學研究組研究人員。從2003年起,該研究組一直在從事青藏鐵路對高原野生生物影響的評價工作。

今年3月初的一天,一位同事告訴楊奇森,2月28日出版的《自然》刊登了一則與青藏鐵路和藏羚羊有關的消息,讓他趕快看一看。

這是一篇由《自然》雜誌記者撰寫的新聞報導。楊奇森看後發現,文章雖然主要報導中國攝影師劉為強偽造新聞圖片《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獲獎一事,但同時也對中國政府是否在青藏鐵路環保中做出努力提出了質疑。

此前的2006年,中國《大慶晚報》攝影記者劉為強利用圖像處理軟體Photoshop,合成了一張幾十隻藏羚羊在飛馳的火車旁自由奔跑的照片。2008年初,這張被數百家報紙採用並獲得中央電視台「2006年度十大圖片」的照片被網民揭穿。

一些國外媒體因此質疑青藏鐵路建設,認為中國政府憑借假照片粉飾青藏鐵路與環境的和諧,相繼出現了《Photoshop是如何幫助中國進行宣傳的——藏羚羊、火車及國家新聞機構》、《當自然界不與中國合作,只有Photoshop!》等幾篇報道。《自然》雜誌也推測,事實可能與照片所表現的恰恰相反。

「劉為強的照片雖是造假,但它反映的情況卻是真實的。」楊奇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火車在橋上行駛,我們確實看見過橋下有藏羚羊穿過。」

劉為強拍攝藏羚羊期間,楊奇森的研究小組正在高原上進行野外研究,劉為強還曾把那張照片拿給他看。「我看了第一反應覺得拍的非常好,畢竟是專業攝影師,比我們搞科研的強的多。根本沒往造假上想,因為照片反映的情況的確是真的。」楊奇森說。

事實上,楊奇森等人也拍到過藏羚羊與火車在一起的照片,只是由於拍攝距離較遠,照片中的藏羚羊與火車比起來,顯得非常小,看上去沒有劉為強獲獎圖片所表現出的衝擊力和藝術性。

藏羚羊。圖片來源:Wikimedia但《自然》的報道讓讀者覺得,中國政府對青藏鐵路環保方面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這張合成照片。

「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楊奇森說,「中國對青藏鐵路環保方面的驗收,在規格上甚至超過了鐵路工程本身,非常嚴格。我們多年的監測也證實,藏羚羊遷移時已逐步適應通過通道穿越鐵路。」作為享譽全球的科學雜誌,《自然》刊登這樣的報導讓楊奇森覺得不公正。這一想法促使他決定做出回應。

「官方的」VS「科學的」

楊奇森首先想到他的老朋友美國人喬治.夏勒,一位世界知名動物學家。治學嚴謹,為人正直,曾多次揭示野生動物的真實處境,為保護野生動物做出過許多傑出貢獻。如今已75歲的他仍受雇於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在中國從事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楊奇森和同事們商量,如果能得到夏勒的支持,以他在藏羚羊保護領域的權威地位,回應肯定會更有力度。

了解情況後,夏勒很支持楊奇森的想法。經過商量大家一致認為,應該以負責評價青藏鐵路生態效應的動物學家名義,給《自然》寫信,糾正該雜誌的報導。最初,楊奇森希望夏勒能一起寫這封信,但夏勒認為,相關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楊奇森等人完成的,自己可以作為支持者,但不能充當作者。因此,信件最后的署名就只有楊奇森和夏霖。

讓《自然》接受與自己已刊登的新聞觀點相左的文章並不是一件容易事。負責投稿的夏霖記得,信在發表之前,「與《自然》雜志的編輯來回修改了至少3、4次」。雙方在觀點、論據,甚至遣詞造句上都進行了反復磋商。

夏霖印象最深的是,在如何定義作者身份上雙方的幾次反覆。最初,《自然》認為楊奇森和夏霖是在為中國政府說話,是官方指定的科學家。但夏霖堅持他們的工作是獨立的,評價是站在科學的立場,而不是為了迎合政府。

多次協商后,雙方互不相讓。最後,《自然》採取了一個折衷方案,既不說是為了政府,也不說是站在科學的立場,而是用了一個模糊的英語詞彙(officially)。這個詞既有官方的意思,也可以做正式、客觀講。

不過促使《自然》最終接受這封信的根本原因,還是楊奇森等人多年的研究工作和不可辯駁的監測資料。

有效的動物通道設計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家曾多次對青藏公路沿線的野生動物進行詳細的調查。他們發現: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的分布,並不像100多年前那樣連續,而是孤立分布在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保護區和可可西里保護區等4個區域。

每年夏天,大批雌性藏羚羊從其它3處遷移至可可西里腹地產仔。約1個月後,再帶著幼仔返回原地。其中,在三江源與可可西里之間遷移的藏羚羊,需要跨越青藏鐵路。

因此,受青藏鐵路影響最大的就是冬季生活在三江源保護區的藏羚羊。事實上,這群藏羚羊也是4群中數量最少的。「初步估計有3000到4000隻」夏霖告訴記者,而前往可可西里的,這些年每年大約有1500到2100隻,返回時增至2300到2900隻。」

為了不切斷藏羚羊的遷移路線,青藏鐵路在通過藏羚羊遷移區域的大約260公里線路上,預留了15處橋下通道,這也被稱為野生動物通道。

青藏鐵路是中國工程項目中,第一個設置野生動物通道的。青藏鐵路項目設計總工程師李金城說,整個項目的總投資中環保費用占了7%,高達21個億。這是以往的大型工程中所沒有的。

但部分環保主義者擔心,藏羚羊不會接受這些專門為它們修建的通道,因為它們畢竟只是動物。

事實似乎的確如此。在2003年野生動物通道剛投入使用時,許多藏羚羊未能完成遷移,被阻擋在鐵路一邊,很多已經懷孕的藏羚羊不得不就地產仔。

楊奇森認為,這項工程對藏羚羊遷移的影響確實存在。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年,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連續實地的監測資料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選擇動物通道的藏羚羊越來越多。以2006年為例,研究組共觀測到2952隻藏羚羊回遷,其中98.17%的藏羚羊從野生動物通道中穿過。「這說明藏羚羊遷移已基本適應了動物通道。」楊奇森說。

他在給《自然》的信中寫道,盡管在青藏鐵路建設階段藏羚羊的行為受到一些干擾,但它們很快調整遷移路線,適應了鐵路工程導致的局部環境變化。從目前情況看,這些野生動物通道的設計是成功的。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6月9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本文部分內容轉載自《中國新聞周刊》總3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