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新面孔 談奧運場館的永續利用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老北京新面孔 談奧運場館的永續利用

2008年08月18日
本報2008年8月18日,實習記者陳苓云整理報導

崛起的中國自申辦奧運成功以來,展開一連串的作為,備受國際矚目;尤其是在建築機能上運用再生能源、中水回用等先進科技的奧運場館,更是北京據以展現「人文、科技、綠色」三大奧運理念的切入點。不過即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評估報告認為北京奧運符合「綠色奧運」的標準,質疑的聲音也並未消失;奧運鳥巢設計者艾未未就質疑奧運只是政治宣傳,北京市民生活的環境品質並未變好。

玻璃帷幕結合太陽能發電

國家體育館;圖片來源:北京奧運官方網站。

在太陽能發電方面,最特別的堪稱國家體育館的玻璃幕牆。共1124塊的太陽能電池板藏在屋頂天窗與南面幕牆中。每塊太陽能電池長120釐米、寬50釐米,每天額定總輸出功率達100千瓦,為地下車庫與廣場提供照明,避開白天用電高峰。

另外,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的場地主要照明來自150盞太陽能路燈,赫赫有名的鳥巢在行人廣場等室外照明中也盡可能採用太陽能照明系統。

中水回用系統 收集雨水再利用

鳥巢的鋼製天溝藏身其中;圖片來源:北京奧運官方網站。

新建奧運場館大抵皆設有透水性鋪面,讓雨水能滲透地面以利收集。奧林匹克水上公園與北京大學體育館除了鋪設透水性生態磚,還設置綠地及窪地加強滲透時的過濾。除地面性雨水外,北大體育館採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收集屋面雨水,奧林匹克籃球館以68個虹吸式雨水漏斗做為屋頂排水系統的主體,而鳥巢像樹枝般交錯的鋼結構體上有著鋼製天溝,雨水漏斗暗藏其中,還設有加熱部件以利冬季融雪的再利用;雨水利用率皆可達70~80%。

中水回用系統的淨水設備;圖片來源:北京奧運官方網站。

回收的雨水集中到中水回用系統,再利用為沖廁、灌溉、景觀或清潔用水。「淨化」是回收雨水利用率的關鍵,鳥巢採用奈米濾膜做為淨水的核心處理技術,淨後水質遠高於國內中水回用標準,每年節約的水量足可注滿一座米高的足球場,確保鳥巢70%的用水來自於回用水。

鳥巢水立方 創新「膜結構」保溫採光

奧運建築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鳥巢」與「水立方」,兩者都創新地在建築外觀與機能上運用了「膜結構」。

為減輕重量負荷及不影響鋼骨結構外觀,鳥巢僅在屋面覆上雙層膜。外層膜為ETFE膜,主要功能為遮擋雨雪,且抵抗紫外線的功能極強;內層膜PTFE膜用來降低噪音及遮蔽鋼結構內的設備與管道,其良好的透光性還能幫助場內自然採光。

水立方的膜結構;圖片來源:北京奧運官方網站。

水立方由3000塊ETFE膜材質的氣枕組成,氣枕間封閉的空廂形成隔熱單元,其膜結構上分佈的上億個密度依位置而不同的鍍點,可以改變陽光方向來控制膜的透光度,阻隔多餘的光線及熱量,留住室內需要的光線與溫度,可節能約30%。

綠色場館 能否長青?

不過,奧運場館的建設讓北京許多歷史建築與傳統胡同急速消失,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體育及環境計畫負責人歐班也對北京的「綠色建築」持保留態度。他表示,奧運場館的管理權由開發商掌握,主辦單位的指導原則強制性有限,基於成本考量,賽事結束後很難維持與比賽期間一致的環保標準。

雅典奧運的前車之鑑 場館賽後規畫

而場館的賽後規畫是否周全,也是綠色奧運能否長青的重要指標。2004年雅典奧運花費90億興建的22個奧運場館,目前荒廢了21個,被批評是史上浪費公帑最嚴重的一屆奧運會。

五棵松體育中心;圖片來源:北京奧運官方網站。

有了前屆的前車之鑑,北京政府表示,在規畫之初就已將賽後用途納入考量。奧運場館集中興建在奧林匹克公園內的中心區、大學區、西部社區及北部風景旅遊區,賽後奧運中心區將成為一個集展覽、體育、休閒、商業等活動於一體的大型高品質區域,而大學區的場館都座落於大學校園內,可供教學、訓練、比賽之用;五棵松體育中心奧運結束後將為西部社區的居民服務,解決公共體育設施的不足;由於水上、馬術項目是旅遊者十分喜愛的運動,北部風景旅遊區的順義水上中心和鄉村賽馬場將成為具特色的旅遊景點。

從事環境科技已有13年經驗的德國經濟辦事處代理處長顧安德認為,北京從籌備奧運學到許多環境科技的Know-how,但無論如何建設仍會造成破壞,帶來的汙染還是居多。因此,在意氣風發的迎接奧運開幕時,北京仍應謹慎地將雅典奧運的經驗引以為鑑,才能讓「綠色奧運」歷久不「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