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甲蟲,在人類本位主義下,犧牲自我,造福他人,因而被稱為「幸福蟲」。幸福蟲的犧牲自我,自然不是自願的,人類總是喜歡讓別人犧牲,來造福自己。在一個部落中,幸福蟲曾被男性用來展現力氣,誰能將幸福蟲用手指捏爆,那證明自己的氣力,也會受到族裡女性不一樣的眼光。
只是,幸福蟲死了,男性是否因此得到幸福,無從得知,但幸福蟲的不幸福,卻可在男性手指間的汁液,與隨手被丟棄的蟲殼,得到驗證。死了,就找不到配偶,應該是為繁殖下一代,來到世上所追求的幸福感,卻在人類男性證明蠻力的沙文心態下,消失無蹤。若幸福蟲一一被捏碎,找不到幸福蟲時,是否意喻著人類的幸福將不再來?
幸福蟲是球背象鼻蟲屬(Pachyrrhynchus)的謔稱,屬於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在世界上有超過6萬種的象鼻蟲,可分400個以上的屬別,是甲蟲中最大的一個科,在台灣約有119屬 213種,個體大小可由1公釐至50公釐。象鼻蟲最明顯的特徵,在牠們頭部有著宛若象鼻的結構,這結構是複眼前口器的延長,或長或短,但不寬扁。觸角約6至7節,成曲膝狀,長在象鼻口器兩側,象鼻上有凹槽可以收納觸角。
象鼻蟲的跗節結構相當特殊,看起來只有4節,而第三節為寬大的雙葉形,底下長滿細毛,有良好的攀附功能,然而如果用50倍以上的顯微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第三節前端與爪節之間仍有一節,微小的第四節其實藏在第三節的雙葉之間。甚至有一個Anoplus屬,並無爪節,第四節、第五節皆退化,只剩下雙葉型的前端。
這樣5-5-5的跗節結構,並帶有隱藏的第四節與雙葉型的第三節,有一個特殊的專有名詞,稱為Pseudotetramera。這並不是象鼻蟲專有的特徵,一些親緣關係較近的科別,像長角象鼻蟲科(Antribidae)、捲葉象鼻蟲科(Attelabidae)、小蠹蟲科(Scolytidae)、長小蠹蟲科(Platypodidae)、豆象科(Bruchidae)等等,以及天牛科(Cerambycidae)、金花蟲科(Chrysomelidae)、大蕈蟲科(Erotylidae)與姬花螢科(Phalacridae)的Phalacrus屬,皆有如此的跗節結構。
象鼻蟲為植食性昆蟲,成蟲與幼蟲吃樹幹、樹根、花、果實或種子,因此有些種類屬於農業或林業害蟲,以家中最常見的為例。當我們吃的米沒密封好,又放置過久時,就經常能看見細細黑黑大約2公釐長的小蟲在上面爬,把米啃食得處處粉末,我們都叫牠米蟲,也就是米象(Sitophilus oryzae)。米象成蟲利用長長的口器在米粒中打出一個深孔,將卵產於孔洞中,一粒米一般只有一隻幼蟲。
而個體較大的害蟲,則有大約3公分長的椰子大象鼻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與大約2公分長的台灣大象鼻蟲(Cytotrachelus longimalus),兩種長得頗為類似,但台灣大象鼻蟲在前胸背板基部,有一塊大黑斑,而椰子大象鼻蟲在前胸背板上則有前三後四的7個小黑斑。
椰子大象鼻蟲主要危害棕櫚科(Palmae)的植物,例如大王椰子、棍棒椰子、黃椰子、檳榔等等;而台灣大象鼻蟲則主要以竹筍為食。說到台灣大象鼻蟲,或許牠的另一個名稱「筍龜」會讓大家比較熟悉,成蟲在筍尖挖孔產卵,而幼蟲就以筍子的基部為食物。過去的台灣,對於蟲害防治尚無有效的方法,筍龜經常可見,筍農捕捉牠們除了保護竹子竹筍外,也會將牠們烤來吃。在現代,筍龜已不是那麼常見。
除了上述一些危害經濟作物的害蟲外,許多象鼻蟲並不侵擾我們的生活,反倒是我們迫害了牠們的生存,例如筆者一開始介紹的「幸福蟲」。有「幸福蟲」之稱的球背象鼻蟲屬在台灣可能有7種之多,主要分布在蘭嶼與綠島上。球背象鼻蟲的口器並不長,最為特別的,牠們是少數不會飛行的象鼻蟲。
球背象鼻蟲的後翅退化,前翅所形成的翅鞘相連結合,形成球面無法開啟,如果以橫切面來看,不論是頭部、前胸或翅鞘處,皆形成幾近完美的圓形,圓形最能分散與抵抗外在壓力,加上球背象鼻蟲外骨骼的厚度增加,可稱為硬度最高的甲蟲之一,也因此成了人類證明手指蠻力的犧牲品。
在蘭嶼球背象鼻蟲中以小圓斑球背象鼻蟲(Pachurrhynchus tobafolius)的數量最多,其頭部、胸部、翅鞘表面,甚至六足腿節,皆有許多青綠色鱗片組成的斑紋,在陽光下會隱隱顯現黃綠色的金屬反光,相當漂亮。由於球背象鼻蟲亮麗的外表,在過去曾經有台灣昆蟲商人大量採集,賣給日本的甲蟲愛好者,甚至賣至台東製作鈕扣。直至1980年台東縣政府嚴禁盜採蘭嶼動植物,才讓球背象鼻蟲在珠光黃裳鳳蝶與蝴蝶蘭等物種的庇蔭下,得到喘息的機會。球背象鼻蟲的幼蟲生活在泥土裡,以植物的根部或接近地表的莖部為食,雖然該處仍有火耕法的運作,在幼蟲倖免於難的情況下,球背象鼻蟲才得以存在。
甲蟲是昆蟲世界龐大的類群,但有如鱗翅目的蝴蝶一樣,大型、美麗或亮眼的個體招引了人類的收藏。在這些收藏中,能妥善保存或是做為研究之用的比例相當的低,大部分甲蟲被捕捉回家後,在不了解其習性下,養個幾天後,經常被棄置不管,任其死亡爛掉,就算製成標本,也很難獲得專業而妥善的保存,更別說製成標本、有任何研究上的意義了。
卡通「甲蟲王者」引起了學子們對甲蟲的興趣,但也多了更多的昆蟲商,路邊獨角仙一隻一百地賣,甚至數量少了,還會哄抬價格。甲蟲經不起這樣的消費,加上養殖族群對生態的破壞,與外來種的入侵,台灣甲蟲生態正慢慢地被摧毀中。在此,期盼讀者能共同教育下一代,對待生命應有的正確態度與認知。
見到美麗的甲蟲或其他生物時,我們不捕捉牠們的身體,而讓手中的相機、攝影機捕捉牠們的身影,不讓發霉的屍體躺在書架或抽屜的角落,而讓美好的生命留在記憶的相簿中。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