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生活 思想開拓 吳敏跟著社區動手做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環保生活 思想開拓 吳敏跟著社區動手做

2008年10月29日
本報2008年10月29日台北訊,易俊宏報導

環保生活  思想開拓  吳敏跟著社區動手做「我是肖馬的,所以我特愛吃菜!」吳敏笑吟吟的從buffet 端了滿滿的一碗青菜來,坐下後又隨口聊起,她覺得台灣在社區環保的推行上,適合借鏡參考的地方。身高176公分的吳敏,聊起天來相當隨和、親切,讓人不由的聯想到溫和的大型草食動物、同時也是她的生肖:馬。

目前在「北京思拓者教育資訊諮詢中心」擔任主任的吳敏,說起自己這匹「馬」是如何跑到社區環保的領域來,過程還算曲折。「當初根本不知道有NGO這種團體,本來是在一般的企業公司作人事管理的差事。但那環境講競爭、講權謀,我做不來。」吳敏回憶著說,「後來看到了『蘇菲獎』得獎者的故事,挺受感動,我就主動連絡一些NGO,表示我想當志願者,有什麼我可以出力的地方。」

1999年,三十多歲的吳敏開始她的非營利生活。她首先到了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為社會弱勢的殘障社群服務,從慈善募款、到舉辦影展等活動,讓以往只有雇員經驗的吳敏,打開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2001年,吳敏輾轉到了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開始接觸環境議題,接下來4、5年的時間,都關注在青少年教育、公眾參與和廢棄物回收與再利用。

累積了這些年的經驗,漸漸的,吳敏看到了「項目」(編注:即「企劃」或「專案」)的侷限,例如,項目都有特定訴求,或是有執行期限,當然也有資源的限制。吳敏想要一種多元的、貼近民眾生活的、持續的方式,在社區中推行環保理念,於是2005年,幾個朋友湊起來成立了「思拓者教育資訊中心」。

在思拓者擔任主任時,吳敏引進了「開放空間會議」與「展望未來論壇」,讓各種背景的民眾進行討論與連結,在凝聚社區共識與認同時,也有各自具體的行動方案。至此,社區建構共同遠景,擁有自發性的行動,深水長流的紮根已經不是單獨項目的執行成效可以比擬的。

到了今(2008)年,與德國的伯爾基金會洽談成功,基金會方面願意出資,思拓者聯合了幾個環保社團,成立了「綠色生活館」,為公民教育與文化傳播建立了一個公開的平台。在這裡,每天都有多元的活動,從科普講座、影片觀賞、家庭堆肥、環保手工等,一步步融入群眾的生活;另外還有志工與地方耆老進行口述歷史的撰寫。

無須號招或動員,綠色生活館已經成為地方上的交流中心,「有了居民的廣泛參與,我們的活動才真正有意義」,吳敏說。從生活的小地方開始改變起,蹓狗時能隨手清除寵物排遺、把淘米的水拿來澆花、洗衣水拿來沖廁所、不知道如何處理的舊衣服,在綠色生活館中都有熱情的街坊和現成的器具,立即就可以把舊衣服重新改造、再利用。「我們的目的是使綠色和環保的理念,逐步滲入到居民日常的生活中」,吳敏又說。

雖然和德國的伯爾基金會洽談的合作期限是到2008年底為止,而接下來,綠色生活館將何去何從?吳敏表示,「其實,我們希望什刹海的居民們最終能夠管理起生活館,畢竟他們才是這裏的主人,更加瞭解這裏的歷史、文化,知道怎樣才能建設一個美麗和諧的什刹海。」也因此,這次來台灣參訪了卯澳社區發展協會、林仔邊文史工作室、美濃愛鄉協進會、菩提長青村等等,讓吳敏感覺收穫良多。

回憶起投入非營利組織這將近10年的時間,吳敏談起擔任軍職的丈夫與就讀中學的女兒,笑吟吟的眼睛也流露出感恩與欣慰的神色。畢竟支持著吳敏一路走來,最重要的鼓勵和支持是來自於家庭。

由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於1997年創立「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10萬美金的「蘇菲獎」,鼓勵能以創新方式對環境發展提出另類方案或將之付諸實行的個人或機構。其最著名的小說《蘇菲的世界》享譽全球,是當代重要的北歐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