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的迷情裡 楓落霞喀羅古道(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走山的人

走進歷史的迷情裡 楓落霞喀羅古道(上)

2008年11月06日
文字、攝影:阿紫


已成廢墟的白石駐在所

「欣賞廢墟,
有時也是一種對歷史親和的態度,
一種空靈的美,一種溝通的智慧……」

                                                             ──北坑溪古道大系‧流放旅人的山徑/李瑞宗

闔上李瑞宗老師的書,思緒又回到深秋的霞喀羅古道上。這季節,山上的楓葉應該漸漸轉紅了吧。

想來寫寫這條日治理蕃道路,一條不管從生態、歷史、人文、遺跡,各方面角度來看,都是夢幻級的楓葉古道。

為您發表「走山的人」第八季的第6篇文章:新竹霞喀羅古道……

 
悄悄轉紅的台灣紅榨槭

歷史厚度

古道又稱石鹿古道,是早期新竹五峰鄉、尖石的泰雅族的重要聯絡道,石鹿是霞喀羅的舊名,屬獵徑。

到了日治時期,泰雅族的支族「基納吉群」西遷到此,自成「霞喀羅群」。

而這條霞喀羅古道,更常常傳出英勇抗日事件,日本人為了有效管理,便沿舊路開闢,主要是以警備性質居多。


古道遺留舊時日本電信通話的礙子

 短短的53.3公里,設置了25個駐在所,平均每隔2公里即有一個,是台灣所有日據警備道駐在所密度最高的。

而同時霞喀羅蕃更被冠上「兇蕃」,可見日本人對其懼怕的程度。

霞喀羅,泰雅族語「烏心石」之意,烏心石是一種非常堅硬的樹種,闊葉樹裡的一級木,就像我們切菜用的砧板。

不只因為在新竹深山發現有此優質樹種,另一方面烏石心的堅硬也代表著原住民的強悍。


整建後的吊橋

古道是在大正10年所開築(西元1921年),我們今日走的霞喀羅古道只是其中石鹿到養老段,約22.5公里,共經過田村台、松下、楢山、朝日、柘楠、白石、見返、馬鞍、武神、栗園等10座駐在所。

所以不管從最初泰雅的聯絡道、日據警備道、林務局第一條國家步道,到現在懷舊的登山休閒,霞喀羅就等於是一部台灣古道的開發史。


 踏著落葉前行

放大砲的田村台

古道是人文的瑰寶,霞喀羅更承載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抗日事件。

田村台便是石鹿登山口開始走後遇到的第一個駐在所。

早在多年前拜讀孟婉瑜的《踏著落葉前行》一書後(晨星出版社發行),即對霞喀羅有很深的嚮往,我想像那種踏著楓葉前行的情景,會是怎樣的蕭瑟。

過田村台不久,抬頭即可望見幾株台灣紅榨槭,這一路走完才知,那只是楓葉秀的開端而已。


滿山楓紅

田村台的腹地挺廣,舊時還設有大砲,用大砲來管理原住民,可見雙方劍拔弩張之情勢,這也難怪,霞喀羅蕃常出奇不意的就把鬼子的腦袋給提走。

我喜歡走古道的另外一個原因,也來自空間的美感,可以想像、可以揣摩、可以自己給自己編一段短篇小說!

不管是淒美的殉情,或是日本的櫻花思鄉,看著舊時的田村台砲台,如今已被柳杉林佔據,令人不禁想起李瑞宗老師提到的「奧樣斷崖」。

 
田村台駐在所的砲台

當時那位駐守在松下的日本巡查太太,在和先生大吵一架後,便負氣跳崖自殺,深幽的山林裡,留下過往旅人的嘆息。

而如今的古道已繞過奧樣斷崖,需改走一小段陡坡;當你往回看時,除了落滿地的楓葉,只留下歷史的感傷。

霞喀羅大山

標高2234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真正的登山口是在過鞍部後,我們有兩位隊友衝太快,誤走登山口,後來還派兩人去找回來,算是此行的小插曲。


霞喀羅大山的登山口

從鞍部開始,古道的路況顯得潮濕許多,這也是泰雅族語Hzikan(陰暗潮濕)的由來,此段曾有「觀霧型山椒魚」的蹤跡,是台灣特有種,也是海拔最低的稀有發現。

古道的路況到此都極佳,難走的有簡易便橋,偶有倒木,偶有小溪流,我掬了把水輕拍臉龐。從早上六點開始走,初冬的暖陽照在身上,無法形容的舒服。

終於體驗到那種「踏著落葉前行」的意境。


滿天的楓葉

抬頭是滿天的楓葉,像星星般的葉子飄落而下,如果說每個星星代表一個願望,這些願望是否都能實現呢?

楢山駐在所

從田村台到楢山,是此行走最久的一段,因為其中的井上駐在所早已因地滑而無跡可尋。

楢山,泰雅族語Hnhanuk,意指長尾栲密生之地,根據李瑞宗老師的調查應為椎山,係日本人口誤之致,只是終戰後,國民政府改為青山駐在所。


楢山駐在所的解說牌

昔日的駁坎仍在,周圍並有幾株山櫻花,這是日據警備道的特色,也只有山櫻花的凋落,才能顯現出古道的悲壯。

看著解說牌的平面圖標示,發現在當時的日本人即有生態工法的概念。

這點就足以讓我們汗顏,這也是何以霞喀羅迄今還能保有遺址駁坎的原因!(下週待續)


古道一直保持的路況

【後記】 文中所用「蕃」字係還原當時的環境背景與史實記載,是古道撰寫所需,絕無任何對原住民不敬之意,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