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抗暖化 周聖心的千里步道 | 環境資訊中心
名家談暖化

慢活抗暖化 周聖心的千里步道

2008年11月20日
作者:周肇萱

千里步道發起人之一黃武雄搭著交通工具移動或是遠行,你是否曾覺得鬱悶?討厭呼吸都市難聞的髒空氣,也討厭車輛佔據所有的生活空間,而身於車陣中的你,也許正在感嘆,卻無可覓得一個對地球及自己友善的交通方式。

道路是人類為了方便行走而生的產物,曾幾何時,隨著科技不斷地推進,人類高速的擴張,道路已不再屬於人類的雙腳。而穿越群山,層層疊起的雄偉公路,遮蔽的是所有人的視線,使用的是上頭疾馳而過的機器。為了方便機器往來的公路,將都市和自然環境徹底切割,造成無數綠地、人類和動物的死亡,人們為了一償快速移動的夢想,卻成為環境最無情的毀滅者。搭乘著機器的人們到底要去哪裡?利用高速機器代步,是文明的象徵?亦或是造成更多難以挽回的遺憾?

百年來台灣交通急速發展,雖然全國2,300萬人口佔不到全球千分之4,排放的溫室氣體卻佔了全球的1%,排名全球第22位,而如此驚人的數據中,交通運輸佔了15%強,可想見其污染之嚴重,足以造成國家甚至全球不願面對的環境浩劫。反觀,公路上的總能見到許多大車載小車,似乎是要去遠方尋找一個安全又舒適的慢遊通道,騎著小車(單車)享受徜徉自然的美好。乘著機器的人們到底要去哪裡?若台灣本是一個美麗的福爾摩莎綠色寶島,不需勞力傷財苦苦遠求,即可在生活周遭獲得理想的生活環境。

放慢腳步 築一條共同參與的千里步道

為了追尋一條屬於自然的道路, 2006年的四月,一群來自台灣民間的聲音,期盼以象徵人類雙腿的數字「11號公路」為名,規劃一條真正屬於行人及生物的國家級公路,這個創舉稱為「千里步道運動」。深入山林或海岸,這些夢想實踐家透過與在地民眾的實地勘查和接力探查全島已存在的自然幽徑,串連成一條環島的步道,利用由下而上的自發性公民力量,將一條條具有自然和人文風光的路線保留下來,不再從事任何所謂的經濟開發或交通建設,以不破壞生態為原則,僅在少數必要路段才開闢新路。

擔任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的周聖心表示:「在台灣,一台汽車被使用的平均時間約略兩小時,但它所擁有的道路使用面積卻是行人的40倍,自行車的12倍,這樣的路權使用方式是應該被檢討的。營造優質低碳、綠色永續的生活環境,不僅是環保署的職責,更是交通部,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的責任。」

立一個屬於自然的路權法

親身走過許多道路,周聖心形容,台灣有很多道路,但都是給車子走的。以往台灣的公路法中只見到汽車,卻沒有行人與自行車的關鍵字出現。周聖心提出「自行車政策白皮書」的理念,建議應於交通部增設職掌自行車與行人交通之權責機關。「例如規劃火車或捷運攜帶自行車的等措施,從政策面全方位地改善行人的交通環境。」周聖心說。

周聖心說,政府應積極增訂自行車的相關法令,將道路建設的一定比例經費投入補助大眾運輸系統,以及自行車與人行道之規劃工程,而非將大部份經費放在道路工程新建上。

夢想的道路自己開

回想起過去在花蓮的日子,面對大海、吹著海風,周聖心頗有感慨地表示現在的海岸線都被消波塊佔領了,巨大冰冷的水泥塊阻隔了人與土地親近的機會,也傷害了海洋生態的平衡。

為了避免步道工程對自然生態產生的破壞,這項運動提倡「自然路權」主張,盡量就現有道路(含山海小徑或古道)進行規劃與連結。周聖心說:「我們並非去『開路』,而是不斷地和相關單位溝通,改善一些人工的,或不自然、沒有考慮的生態的部份。」千里步道的夢想不止是還權於自然,更希望步道沿線能紀錄周邊的生態與文史,設劇場或音樂藝文、手工藝與說故事等活動場所,亦可作為民間進行文化活動的開放空間;某些經細心評估過的據點,亦提供農產品或手工藝品,交換買賣的小市集。

節能減碳 現代人該學習的綠色交通

現代社會在人類無限量的開發之下,人多、車多,交通問題多,也將加速環境惡化,更可能有更多社會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助的研究報告指出,千禧年到2020這二十年間,全世界因燃燒石化燃料而產生空氣污染致死的累積死亡人數,將達到八百萬人。世界各國為具體因應日漸龐大的環保壓力,綠色交通措施就值得借鏡。

然而,千里步道雖然只是台灣提倡綠色交通運動的一種,卻帶給現代人許多反思。

所謂「綠色交通」意指一種全面的對地球友善的交通方式,其中包含了人權、生物權及再生能源。追根究柢,步行、騎自行車和搭乘公共運輸系統,才是最「綠」最節能的交通方式。除了少開車多走路之外,如何落實自行車和大眾運輸系統的接駁與串聯等問題,都是重要的問題。在政府部門大聲疾呼「節能減碳」的現在,以公權力加速綠色交通建設及推廣,才是對環境改善有實質幫助的作法,而不再只是紙上的數據和口頭上的宣示。

自60年代開始,高速公路成為國力的象徵,人類生活在一個不可或缺的汽車時代。交通問題也從求快速,到求安全,直到現在要求環保,彷彿骨盤一般前因貼著後果,時至今日,生態已惡化到影響全人類生存,許多人將環保當成餵地球吃維他命,彷彿偶而為之,即可強身健體,讓自我感覺更良好。但不斷發出求救訊號的地球,並非政治人物騎騎單車能解決的了。

周聖心以「用雙腳親密大地,與天空一起呼吸」給所有關心環境議題的朋友。希望將來不只是綠色交通,日常生活也「綠」起來,對於環境的的關懷,除了是假日休閒的單車運動,更要落實到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