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戲劇之旅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印度戲劇之旅

2009年01月16日
作者 : 吳德朗(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世界遺產協會講師)

聲色力美學飽滿的印度表演藝術。圖片提供:吳德朗。印度古老的梵文戲劇和表演藝術成果豐碩,不僅對古印度文明具有深遠意義,即便放遠全世界,亦不遑多讓,足為人類戲劇的里程碑和可貴的文化遺產。直到今天,在南印度古老的梵文劇《苦力雅坦》(Kutiyattam),千餘年來,在喀拉拉的寺廟節慶中,表演不曾中輟。

2001年梵文劇《苦力雅坦》,已為聯合國科文教組織指定為「Masterpiece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人類最傑出之「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傑出的傳統社區傳統文化代表。這種代代相傳的梵文劇,如今已成為人類文明罕見的活化石。

回顧歷史,德國人盧德斯(H Luders)於1911年在中國新疆吐魯番,發現馬鳴(Ashvaghosha)的三部梵文戲劇的貝葉寫本殘卷,證實他是印度目前已知最早的梵文劇作家。馬鳴生於西元110年左右,出生在印度一個婆羅門世家,他不僅是梵文戲劇家,也善長於音樂詩歌。由於馬鳴在一場辯論會中敗給佛教高僧,後來歸依佛教,又編導佛教戲曲《賴吒和羅》、《舍利佛戲曲》、《孫陀利難陀詩》、《佛所行讚》、《金剛針論》等。

西元2~3世紀梵文劇作家「跋娑」(Bhasa),其作品原本只存於其他劇作家的引喻中,坊間早已失傳;而後終於在1909年的南印度,發現13部戲劇抄本。跋娑這些作品分別取材自神話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奎師那(Krishna)的傳奇英雄和浪漫愛情故事為主題,他所使用的梵語簡潔有力,善長描寫衝突的場景,描寫人物生動鮮明,對內心戲刻畫入微,廣受世人的歡迎,為古典梵文戲劇的經典之作。在中國,也曾出版過跋娑6幕劇的《驚夢記》漢語譯本。

另一著名的古印度劇作家,是生於「笈多王朝」笈多二世的詩人、劇作家、同時也是梵語大師「迦梨陀娑」(Kalidasa,西元2~3世紀),他的經典之作有《沙恭達羅》、《摩羅毗迦與火友王》和長詩《雲使》、《鳩摩羅出世》、《羅怙世系》等作品。18世紀的德國詩人歌德讀了《沙恭達羅》翻譯本,不禁驚歎的說:「《沙恭達羅》是一切語言藝術中、一切戲劇中,最美的作品!」因此這部戲被譽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戲劇,迦梨陀娑亦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印度梵文劇維續神化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詩劇的特色,因此,劇作家通常是有才華的詩人,懂得詩歌的規律,也知道戲劇的結構。尤其梵文戲劇的特色是善於營造極美的詩境,精於洗煉修詞,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與源源不絕的靈感,才能塑造生動的劇情,感動人心。 聲色力美學飽滿的印度表演藝術。圖片提供:吳德朗。

即便到了12世紀,梵文文學逐漸式微,但印度其他的鄉土文學及語言莫不源自梵文,即便是蒙、藏語,亦深受梵語影響。時至今日,梵文仍然是印度古典文學表演藝術中必修的一門功課。

印度梵文文學到戲劇的歷史演義,後代的文學家,顯然受到前人所塑造的典範影響,道脈薪傳,有明顯脈絡可循。相對的,在創作的結構、鋪陳上,也不免要受到前人的制約。至於對表演戲劇的部分,印度人仍然對《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情有所鍾,上述的梵文戲劇獲得演出的機會,微乎其微。

後世的表演藝術,深受2世紀初婆羅多所作之《樂舞論(Bharata's Natyasastra)》影響最大。《樂舞論》又譯《演劇論》,亦稱「第五吠陀」。書中認為戲劇舞蹈是神所創造,為神服務。

《樂舞論》全書共分37章,書中論述有關劇場、舞蹈、情境、詩律、語言、修辭、分類、結構、體裁、風格、化裝、表演、角色、音樂等部分。例如《樂舞論》對多種情境有更精致的要求,將表演藝術家內心感受的情緒變化稱為拉沙(Rasa),這拉沙意指「美感經驗」,即情感所至、味之所至。《樂舞論》將拉沙分別為區分為愛(Shringara Love)、歡喜(Hasya–Mirth)、英雄氣概(Veera–Heroism)、憤怒(Roudra–Anger)、恐懼(Bhayanaka–Terror)、厭惡(Bheebatsa –Disgust)、猶疑(Adbhuta–Wonder )、慈愛(Karuna–Compassion)、寧靜心(Shanta –Tranquility)等。《樂舞論》一向為印度戲劇舞蹈表演美學的中心思想。直到今天,不僅梵文劇「苦力雅坦」,舞蹈劇「卡塔卡利」等印度古典舞蹈,從婆羅多、摩希尼亞坦、酷奇普利、奧地西到卡薩克等舞蹈家,仍將之奉為顛撲不破的聖經。

聲色力美學飽滿的印度表演藝術。圖片提供:吳德朗。印度的古老的梵文戲劇,歷經這些先賢的努力,積累了多彩多變的主題,豐富了梵語文學的內涵。尤其是《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12世紀來自奧利剎的甲亞地瓦(Jayadeva)所寫的《牧羊女之歌》(The Gita Govinda)詩歌集等,這些梵文史詩文學不僅適時和印度各宗教的理念相結合;劇中邪不勝正的普世價值,也和印度人的哲學思想形成息息相關。

印度傳統戲劇中熱情洋溢、高潮迭起、愛恨情仇的美感經驗,透過術業有專攻的梵文學者和草根劇作家,順利成章的轉換成更適合普羅大眾的表演舞臺戲碼,這些古典戲劇舞蹈,仍廣受印度人的喜愛。印度的古老戲劇文化,亦成為印度最鮮活的文化印記;透過科技媒體及文化交流,更發揮史無前例的影響力,至今仍方興未艾。

※ 欲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參見作者部落格 或網站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