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報特約記者於荷蘭進修期間,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下,2008年11月間遠赴德國法蘭克福Nutec大展,探索「拋棄垃圾的概念」到底是怎麼回事,又真能設計出什麼產品?回到荷蘭後,記者繼續親訪荷蘭在地企業,追索這些企業主的實踐經驗?本系列報導部分內容已刊登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網站,本報特刊出全文,作為2009本報「扭轉囧環境、搶救囧經濟」環境前瞻的具體印證。
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可行性在哪?這份報導應能提供部分答案。
「這個世界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無法滿足每個人的貪婪。」
~~印度聖雄甘地
2008年,11月中的法蘭克福涼意已深,才剛入夜大街上已然人車稀落。大霧鎖著的城市寒意更深,但我跟攝影汪建均的心卻熱乎乎的,直期待即將開始的Nutec大展(Nutec Congress)。
我們是為了一本書而來的,為了解決環境與經濟難題的關鍵而來。這麼多年來,環保談到天荒地老,支持環保和支持經濟發展的人始終各彈各的調,《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這本書振奮人心的原因就在於,兩派似乎真的找到合奏及合作的可能性。
這本書是由德國化學家麥克‧布朗嘉與威廉‧麥唐諾合著。書裡開章明義地說,人類今天面臨種種艱困的環境問題,都是拙劣的設計所造成的後果,若我們能「向大自然學習,重新設計產品」,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可以不再是魚與熊掌的兩難。
《從搖籃到搖籃》是我拜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時,副執行長樊雯送我的。讀第一遍的時候很興奮,「這不就是人類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嗎?」但又很不敢置信,重新設計是大工程、大投資,企業真的負擔得起、投資真的能回收嗎?老實說我心中存在著強烈的疑惑。再說,綠色消費一直是有爭議的,消費就是消費,不管它是什麼顏色,環不環保,消費就是一種消耗,鼓勵人們不必放棄現有的生活方式,也是很危險的。
我們來法蘭克福,就是希望找到答案。我們想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企業在做C2C、我們想親眼見證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實例。如果是,台灣有沒有機會做C2C、台灣能不能做C2C?布朗嘉曾強調,C2C談的是「全方位品質管理」,而不是道德議題。品管可是台灣的強項啊!
事實上,「從搖籃到搖籃」這個詞並不是布朗嘉發明的,早在1970年代羅馬俱樂部出版的《成長的極限》一書中就已經提出,書中將之視為「從搖籃到墳墓」的解答。但直到1990年代,才由布朗嘉填上骨肉。
簡單地說,工業社會所製造出來的萬事萬物都是「從搖籃到墳墓」,將從大自然掠奪來的資源製成產品銷售,使用過後成為毫無價值的垃圾送入掩埋場或焚化爐,就算有少數資源被回收再利用,抑或回收後品質大不如前,或是在回收或再製的過程中造成更多污染。
減少污染 只是「把錯的事做到完美」
而現在所謂「環保」,談的都是減少污染、提高效率,這在布朗嘉眼裡只是把大惡變小惡,並不會改變「污染」這個事實,錯誤還在繼續,「把錯的事做到完美,不就是錯得淋漓盡致?」布朗嘉問。他認為,我們應該要想的是什麼是對的事,然後把它做到極致,創造有用的足跡,「這樣人類的存在在這世界上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所以,「從搖籃到搖籃」完完全全拋棄『垃圾』的概念,把它當成養分來思考,重新設計所有人類製造出來的產品,從衣食坐臥到住行育樂,都必須至少符合可完全分解或可回收使用的其中一項。可完全分解的如布料木材等,成為自然界新陳代謝需要的養份,那些不適合釋放到自然環境裡、但可回收的物質,則回到工業界的生產循環裡。「如果我們把地毯當成原料,那我們當然會希望可以回收舊地毯,然後把它做成新地毯,」荷蘭地毯公司戴索(Desso)永續發展部經理道曼斯(Rudi Daelmans)解釋C2C的思維。
而自然界與工業的兩種循環,生生不息且自成封閉環圈,不互相干擾。
前提是,回到大自然裡的材料,必須是對環境與人體無害的,而封鎖在工業循環裡的原料,也必須符合多次使用亦不減損原來品質的條件,「就好像一只玻璃瓶,幾乎可以完全回收再做成品質一模一樣的另一只玻璃瓶」,荷蘭廢棄物處理公司漢斯文柯(Van Gansewinkel)企業永續解決方案經理史洛布(Florens Slob)表示。
所以,在「從搖籃到搖籃」的世界裡,人類不需要以傷害環境的方式來追求經濟成長,也不需要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目前的生活方式。布朗嘉與麥唐諾相信,這是新的工業革命。
Nutec要向世人展示的,就是符合這些條件的產品、技術。這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從搖籃到搖籃」為主題的展覽,聚集了多年來投入參與改進生產流程、重新設計產品以符合C2C原則的58家廠商參展,許多都是赫赫有名的跨國公司,包括Nike、飛利浦、黛安芬等等,但更多的是像製紙、燒磁磚等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它們之中不少是祖傳的家族企業。
《從搖籃到搖籃》書中舉了不少符合C2C規範的產品,在Nutec會場我們看到更多不同的應用與可能性,參展企業橫跨各行各業,包括上游的原料及化學材料供應商,包裝材料、物流、廢棄物處理等等,還有企管顧問、教育訓練、實驗室、產官學研發單位、品牌行銷等周邊服務業,甚至荷蘭政府也設了好大一個攤位,向世人溝通他們的願景。同時,一本題為「下一個工業革命:C2C社群」的新書也藉著這次Nutec發表,書中收集了全球各產業投入C2C的指標公司案例。
只是看來看去,C2C的成功範例始終就是那幾個,是不是只有大公司才有錢有餘力做C2C?轉型C2C是口號、行銷手法多,還是真心誠意?不只是我,從各國特地前來取經的許多觀展者也有同樣疑問。美國顧問公司Moderns總裁暨首席策略顧問詹姆士(Janie James)毫不諱言,打造C2C產品本身就是一個好的行銷故事,而企業也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建立行銷策略、說一個好的故事,然後回收這項美麗的投資。」
紡織業 應用C2C精神最廣泛
不少擁抱C2C的企業得力於所有者或經營者的強勢主導,也因此參展廠商幾乎都是由企業主親上火線,向來者解釋他們投入C2C的故事,驕傲地展示成果。可以感覺得出來,他們並不單純將Nutec視為一個打廣告或做生意的場合,他們更希望能分享心中的熱情與使命感。
成立160年的奧地利公司貝豪森(Backhausen),第六代董事長站足三天,而且從早到晚沒有一刻是閒著的,不是在解說就是打電話,貝豪森開發的家飾布料鮮艷華麗,連布朗嘉都忍不住拿起抱枕頂在頭上搞笑。貝豪森與耐燃布料供應商Trevira CS合作,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新布料「生生不息」(returnity),取其可不斷回收(return)與永恆(eternity)之意。董事長貝豪森(Reinhard Backhausen)表示,這是第一個對環境友善又具有耐燃、100%可回收再製等特性的室內裝潢材料,可用於窗帘、沙發、抱枕等織品上。這項產品在去年得到C2C金獎。貝豪森所售出的C2C產品都附有回收卡,保證回收並再使用客戶淘汰的產品製成新商品,他們擁有自己的回收系統,客戶只需要將要淘汰舊產品拿到零售點就可以了。
紡織業應該是目前C2C應用最廣的產業。除了家飾布料,日常服飾更切合消費者需求。百年德國老店黛安芬4年前就開始與與EPEA合作開發對人體與環境無害的染料與製程。去年他們與原料供應商Elastic合作,推出了一款80%有機棉與20%可生物分解的彈性布料製成的內衣。為了開發新系列的內衣,黛安芬與Elastic建立正負面材料清單、檢討製程,為了採用對環境友善的製程,使用多年的漂白劑、染劑、定型劑都不能再用,「減法比加法要難多,」Elastic執行長維登梅爾(Falco Weidemeyer) 說。據他透露,市場反應讓他們覺得這類產品很有潛力。據維登梅爾表示,這款內衣正在申請C2C的認證。
另外,標榜道地德國貨的運動服飾廠商Trigema,該公司的產品去除掉可能會使皮膚敏感及過敏的化學成份,號稱是全球第一件「安全到可以吃下肚子」的衣服。
少見亞洲C2C企業 作出蔗渣餐具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有一家香港公司參展,也是唯一一家亞洲公司,他們展設精美的餐具竟是蔗渣做的。蔗渣是製糖過程中的廢棄物,傳統的處理方式是焚化、掩埋或堆肥,球誼開發出以蔗渣為原料的免洗餐具、鞋撐等產品,這些產品在自然環境中約2-6周可以完全分解。
創辦人汪振富表示,球誼從1992年就開始思考大量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的可能性,前後投資了1500萬美元在環保製程及蔗渣產品開發上,並做了上百種品管測試。汪振富說,蔗渣做的餐盤品質比紙餐盤還好,一樣耐油耐熱,放到冰箱冷藏或是置入蒸籠、烤箱及微波爐加熱,都不會有變形或滲漏的問題。蔗渣餐盤摸起來質感很細緻,背面還有不同的壓痕以增強它的強度,蔗渣餐具的成本約比傳統紙餐具高出三成。球誼也是亞洲唯一一家獲得C2C認證的公司。
然而企業主再熱血,企業存在的最重要目的仍是獲利。「從搖籃到搖籃」顛覆了傳統生產製造的思維,順勢擁抱這股潮流,將在可預見資源日益稀少昂貴的未來,得到莫大的報酬。例如在荷蘭地毯公司戴索的規劃中,若能回收舊地毯中的化學纖維再製成新地毯,就可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就算油價一飛沖天他們也可以高枕無憂,戴索還訂下2020年所有材料都要能生物分解的目標,而負責回收地毯、做初步處理的公司漢斯文柯,轉手就把今天的垃圾變成明天的原料賣給戴索,本來是廢棄物處理公司,現在一個轉念就變成養份流公司,不但從墳墓的角色一躍成為原料供應商,除了利潤兩頭賺,將來還能將這些專業累積成解決方案,提供顧問諮詢服務,又是一筆收入。
這麼好的投資,當然有遠見的企業家個個搶著做。
這場盛會,《從搖籃到搖籃》兩位作者布朗嘉與麥唐諾從頭到尾參加。布朗嘉是標準的學者本色,文質彬彬,而且很有幽默感(雖然他老是回收他的笑話),當一位台灣留學生趨前發問,說要耽誤他幾分鐘,他立刻回答道,「像你這麼漂亮的女生,要花多久時間都沒問題呀!」會中還有講者把他比喻為行走在水面上的耶穌,布朗嘉立刻說他不想當救世主,「我們不能幫你們實現C2C,但我們可以跟你們一起並肩作戰」。
而麥唐諾則是天生的業務行銷人才,他的演說雖然沒有什麼新內容,可是兩人一個當後衛一個打前鋒,一搭一唱形成完美的組合,也成功將「從搖籃到搖籃」這個概念行銷出去。
荷蘭 推動C2C最積極
然而Nutec真正的重頭戲,不是這兩位明星,而是每天從早上九點一路進行到下午六點的研討會。會場角落搭起的四個白色棚子,同時進行不同主題的座談,我們每天都要在「談C2C消費趨勢應該很有趣,可是智慧材料庫的建立對有心投入C2C的公司又很重要,」這種左右為難中掙扎,就好像面前擺滿了各式好菜,卻只能挑一盤來吃。
三天的內容由淺到深,第一天介紹C2C的整體概念,從認證、材料庫、消費行為及溝通、設計、品牌等策略等等,第二天早上則依化學、建築、設計、美妝、家用品、紡織等不同產業類型,請來實踐C2C的企業分享心路歷程與成果。下午焦點集中在荷蘭落實C2C的努力上。荷蘭是目前推動C2C最積極的國家,而且上下一心,由於荷蘭開放、合作的精神,讓C2C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也因此布朗嘉幾乎三天兩頭在荷蘭四處跑,幾乎等於住在荷蘭。
建立了概念、見識過企業個案,第三天的重點是如何讓C2C在人類社會裡紥根,包括從學校教育、社會網絡建立共識,而重新設計產品需要的投資,可從政府補助或創投尋找資金來源。由於C2C的一項主要規範是不再依賴石化燃料,改用再生能源,下午議題專注在再生能源如何滿足人類活動的需求上,由德國產官學研專家提供許多令人振奮的經驗。也讓人不禁納悶,日照時數短的德國荷蘭推動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如此積極,四季如夏又四面環海的台灣,何以總是雷大雨小?
雖然參展廠商國籍多達20國,但仍以歐洲國家為主,觀展者亦如是。讓我意外的是,為數不多的亞洲臉孔竟然幾乎都是台灣人,有歐洲各國的台商、台僑、留學生,台達電歐洲總經理張財星還與會場的專家有過數度熱烈的討論。甚至還有一位在藥廠工作的小姐專程從台灣飛來參加,除此之外,我們只遇見一位泰國建築師,反而沒看到日、韓及中國人來觀展。
三天塞得滿滿的研討會下來,感覺好像一場持續了三天的福音佈道大會,往往一整天只以一杯咖啡裹腹,但心靈充實的滿足感讓人完全忘了飢餓的感覺。大家都在問,「我要怎麼在自己的國家複製這些成功的經驗?」更多人要求多一點宣傳、多一點紀錄片、多一點溝通跟互動。
不過,知道得愈多,疑問也愈多。
抓緊機會,我問布朗嘉,「現有的成功案例都是傳統製造業,但電子垃圾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何時我們才能看到在電子產品的C2C案例?」布朗嘉答道,「電子產品複雜度高,台灣電子產業發達,我們也很希望可以跟台灣企業合作,」私下,他提到Nutec結束之後兩周要拜訪台灣,同行還有荷蘭的官員及企業家,布朗嘉對台灣印象極佳,認為台灣有機會也有能力成繼荷蘭之後力行C2C的國家,台達電就是他認為應該要合作的對象之一,更重要的是,台灣人對環保的覺醒程度較高、還有自由開放的風氣都是他看好台灣的原因。
「從搖籃到搖籃」號召的對象是全人類,追求的是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贏。對台灣企業來說,就算不看環境面只看經濟面,要轉型品牌、擺脫流血競爭的代工噩夢,「從搖籃到搖籃」就是難得一見的典範轉移契機。布朗嘉在開幕第一天就在記者會上說,他很看好台灣產業轉型C2C的潛力,他所創辦的鼓勵環境保護協會EPEA明年(2009)也將成立台北辦公室。「結合歐洲人思考問題的方式,美國人尋找答案的方式,還有亞洲國家崛起的契機,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布朗嘉表示。
換個角度想,C2C談的,其實是向老祖宗取經,台灣有效率極高的資源回收系統,有回收電子產品中的貴金屬的公司,如果你知道台灣有將C2C哲學納入生產流程的公司,請告訴我們。
我的心裡常有一個疑問,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有多大?什麼樣的人才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C2C的故事告訴我,一個人的願景決定他能力以及影響力。 (系列報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