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國能源會議】綠能、核能 能源科技分岔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2009全國能源會議】綠能、核能 能源科技分岔路

2009年04月17日
本報2009年4月17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貢寮反核自救會抗議;圖片來源:陳誼芩攝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昨(16日)在激辯中落幕,昨日下午就「能源科技與產業發展」議題進行討論。其中針對「核能」可否作為減碳選項,有一番激烈的論戰。主辦單位在未經與會代表同意之下,在會議手冊的背景說明資料中,偷渡吹捧核能的文字,更引起現場撻伐聲浪不斷。

產業發展 獨尊核能?

支持核能者表示雖有多項生產替代能源的方案,但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術必須到達2010年才有發展成熟的可能。而大多替代能源或是生質燃料在技術面上仍有障礙,加上台灣地小人稠,無法全部依賴替代方案提供所需,能夠若要同時達到減碳並提升能源效益的方式,只有透過核能。

另外,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局長黃慶村表示,台灣核廢料處理技術在2003年獲得國際首獎肯定,核廢料管理上沒有安全的疑慮;同時雖然台灣對於核能的依賴程度逐年增加,但核廢料產出呈現下降,可見台灣在核能控管上已有一定成效。

而反對者認為核廢料的存放地多是弱勢族群居住地,由於數位落差的關係,即使擴大民間溝通範圍,都無法實際反映當地居民的心聲。台灣環保聯盟前會長楊肇岳強調,人民有選擇乾淨電力的權力,這些在地居民長期生活在陰影之中,而精英離當地太遙遠,無法了解情況。反對者也指出,這次會議中不乏企業界贊成核能的代表,但場外抗議核能的居民,卻不得其門而路,無法有相同平台表達意見。

另外核能發電除了有核廢料保存等問題外,還有國家安全的考量,核能電廠容易成為攻擊目標,執意發展等於是增加國家弱點,同時核能的發展會擠壓其他替代能源產業的生存,加上核四必須付出的社會成本以及在運作安全上的各項考量,發展核能並非增加能源供應的最佳選項。

至於生質燃料部分,目前已發展第二代技術,使用農產品廢棄物作為纖維酒精原料,不至於發生糧食價格上漲等後續問題,而台灣所有耕地面積中有將近一半為休耕狀態,在發展上有極大潛力。台灣環境行動網秘書長林仁惠表示,政府應該成立獨立的民間公民智庫,研議各種能源發展可能性,不該獨厚核能產業。

擁核代表以核能可做為減碳的選項,積極推動核四復辟;反核團體則針對安全性和管理能力,以及核廢料處理等問題加以反駁。雙方在核能問題上並未獲得共識,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認為,會議上各界所提出的建議不論是否達成共識,都需要政府重視,否則會議沒有繼續進行的必要。

背景說明偷渡擁核文字 未達共識

此次全國能源會議是為了落實2008年9月4日通過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因此廣邀各界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討論,凝聚共識作為未來施政指標。

但核能問題尚未達成共識,卻在會議手冊中「背景說明」的地方,肯定核能作為未來能源發展的具體政策。因此在昨日下午的討論中,引發雙方爭辯。

環保團體全國能源會議場外抗議;圖片來源:陳誼芩攝李根政認為,背景說明和分組討論內容毫無關聯,應全部刪除再改寫,否則涉及偽造文書。立委田秋堇也表示,會議紀錄最後是要公開給社會大眾,背景說明這部份並未通過共識,應該逐句朗讀,獲得全體同意後才放入紀錄中,否則會造成與會代表為其背書的錯誤印象。

然而,也有擁核人士認為只需在後面加註「背景說明部分未經大會同意」的文字,但最後主席決議,逐段檢視後,提到「核能」的段落全數刪除。

沒有共識「其他意見」

結論處理中與會代表針對各項提議發表意見,決定是否達成共識。針對「新核能科技」此一提綱,擁核代表認為「核能是有效降低溫室效應之方法,應納入我國能源政策」,而反對者則提出「與會者對核能是否納入選項,並未達成共識」。因此雙方意見皆被列為「其他意見」,核能問題在此一會議未達成任何共識。

會議初衷在於廣邀各方代表共同討論未來施政方向,但在多項意見皆列為無共識的「其他意見」,在開會時間一度延宕的情況下,似乎離政府欲達成的「節能減碳」目標更加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