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土地說說話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聽土地說說話

2009年04月25日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張光宗

聽土地說說話;圖片來源:我們的島層出不窮的工業區開發,讓我不禁思索,我們對於土地的利用,難道只有開發這一種思維嗎?在幾乎已經被開發殆盡的天母商圈,往陽明山的路上,有個地方叫半嶺,那裡還保有一畦畦的梯田,往下看,還能看到稠密的都市景觀,這裡可以說是被遺忘的一方天地我想著未來如果大家都不重視農業,台灣的農地漸漸消失,這裡是否也會成為絕響呢?

還沒上小學的陳楷錡,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天母的野蔓園體驗農村生活,在這裡,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做。親身接觸自然才會關心自然,基於這樣的理念,野蔓園配合節令舉辦各種體驗活動,希望讓人們親近腳下的土地。

野蔓園的主人姓唐,大家都叫他亞曼,4年前亞曼為了健康,在陽明山的半山腰有個叫做半嶺的地方,闢建了野蔓園。在接觸樸門農法後,亞曼找到了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方法。

樸門農法以永續的概念出發,強調自然界裡的平衡,就算是看似雜亂的菜園裡,也有著自然法則存在,利用植物間互生互利的關係,達到平衡的作用,像是亞曼口中的生命三姐妹:南瓜、玉米和豆科植物,玉米需要氮肥,而豆科植物可以提供氮肥,抽高的玉米又能讓豆科植物攀爬,匍匐的南瓜則可以阻擋雜草的生長,三者之間各取所需。

聽土地說說話;圖片來源:我們的島樸門農法強調在地生活、在地生產,野蔓園裡也種植稻子和麥子等主食作物,但要如何避免單一作物造成土壤養分貧乏,就得靠輪作的方式。

不時會飄著細雨的三月底,正是適合插秧的季節,小朋友們早就興致高昂,準備下田去!不一會,一雙雙大大小小的白蘿蔔腿,紛紛都沾上泥巴,一陣兵荒馬亂後,總算是插秧完畢,留下了滿田泥濘和混亂的腳印。

台灣這幾年不斷興起自然體驗活動,也代表著人想要接觸自然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彎下腰才會對自然謙卑,彎下腰也才能種下自己對土地的情意,不同於城市人的玩票性質,在陽明山半嶺種稻種了半世紀的木伯已經82歲了,每天還是按時耕作。

聽土地說說話;圖片來源:我們的島高低起伏的梯田,只能用人力耕作,這幾年亞曼不斷地說服木伯轉向不使用化肥、除草劑的樸門農法,今年木伯終於同意租給他兩分地做為實驗,如果實驗成功,木伯就願意加入對自然友善耕作的行列。

農耕生活裡最重要的就是水,野蔓園裡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水圳,山上取水不易,更會體會到水資源的可貴,亞曼在屋角裝設寶特瓶做的雨水回收系統,簡單又容易操作,透過這套系統就可以把雨水收集下來作為清潔使用。戶外則是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挖小土坑來承接雨水,再透過地下水滲流到農田,保持土壤的濕潤,就不需要時時澆水。

聽土地說說話;圖片來源:我們的島善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樸門的重要精神。在野蔓園裡,亞曼還養了2頭豬,不過可不是用來吃的。豬屎可以變成肥料,養羊可以吃雜草,野蔓園裡的動物並不一定是食物,還有其他的功能存在,在這裡,許多既定的價值觀被顛覆了。

從汲汲營營的商人到跟土地說話的農民,亞曼用親身經驗來分享自己和土地的故事。當我們不再跟土地對話,不彎下腰,來看看這片土地所生長的一切,不知道我們的食物是怎麼樣生產出來的。坐在冷氣房裡,可以輕易地用公式計算出這片土地的經濟價值。不過,農地的價值,真的是用計算機算得出的嗎?

每天早上,亞曼例行的工作就是餵豬和翻攪蔭油(插播一下!如何分別醬油跟蔭油的差別呢?根據亞曼的說法是,用大豆做的叫醬油,用黑豆做的就是蔭油),透過翻攪讓豆子不停發酵。釀造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為每一位製作者的態度不同,釀出來的蔭油味道也會有所差異。亞曼說這批黑豆是他跟豆農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換來的,豆農提供豆子給他,他則是會分一半成品給豆農,用這種交換的方式來做分享,改變大家對於金錢的態度。在現場聽著亞曼說這些事,一面聞著撲鼻而來新鮮蔭油的香味,突然覺得人生,可以有很多不同方式的嘗試!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