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領經濟的許諾與失落(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名家談暖化

綠領經濟的許諾與失落(下)

2009年04月29日
作者:馬康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西班牙南部的PS10太陽能發電廠,一年發電量20~25GW;圖片來源:afloresm綠領工作被視為解決環境與經濟問題的一石二鳥之計,但在台灣的施政規劃以及相關產業人士的眼中,卻只見到私人金融資本累積的契機,而忽略應對自然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關注。

悖離永續的綠能產業

如風力發電的蓬勃發展,被鋼鐵業視為新的產業契機,但於全國能源會議召開過程中,鋼鐵公會理事長卻是大放台灣一定需要核電,沒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而諸多能源經濟學者,也是屢次說著台灣可以發展再生能源產業,而非發展再生能源。而經濟部在其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的簡報之中,針對此方案對台灣環境品質以及能源安全的提昇,也是隻字未提。而這樣的思考模式,將會延昇諸多國際以及國內的社會衝突,將會反噬台灣綠能產業的競爭力,進而影響到工作機會的創造。

潛在國際社會衝突乃是經濟部規劃產業方案時,毫未意識到新興能源科技的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已成哥本哈根協議研擬中的重點,國際社會不再以單純的技術創新、智財權保護來處理新興能源技術,而是思考何類新興技術具有較高減碳潛力、較適於發展中國家本土化、並易於複製者。到時國際社會所挹注的減量與調適相關基金,將優先投注於較具技術轉移潛力的技術,使發展中國家也能受惠於此類技術,這些國家中當然包涵中國與印度等兩大新興能源技術消費市場。但經濟部並未從因應氣候變遷的角度規劃整個旭升方案,所以雖提出建構「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產品標準及檢測平台」、「綠能產品國際驗證實驗室」等計畫,但顯然仍是以固有的角度來引導國內產業的發展,此舉將導致台灣的綠能產業錯失在國際上廣泛運用的契機。

忽略環境觀點,經濟部單純以製造業的思維來規劃綠能產業的發展,將導致在推動過程中因未預先迴避其環境衝擊,衍生產業推動設置過程的社會衝突。舉例而言,根據經濟部與業者的規劃,未來將於中科四期二林基地、後龍科學園區以及台塑六輕五期等地中,推動太陽能光電業的設置。但卻毫無意識到這些場址均是位於環境敏感區位,如前兩者均將佔用優質農地,後者則是將搭配六輕煉油量擴增計畫一同進行。

綠領經濟的失落

由前述例證顯見,政府只是將太陽能光電與LED照明產業視為台灣電子業的孿生兄弟,遵循世界又平又熱又擠的作者弗里曼所教誨的「複製IT(資訊科技)產業的成功經驗於ET(能源科技)業」。 但若是台灣的高科技業的神話,早已因其無工會組織、危害性製程外包給外勞處理、隱蔽職業風險、製程廢水排入農田灌溉水源等事實崩解。若政府推動能源科技創造就業機會的過程中,毫未處理以往高科技業從選址、建廠、營運過程中,對勞工與周遭社區所造成的危害,則每一個光鮮的綠領工作增加,只是來自台灣環境品質的抵押。

能源科技業具有引領能源革命、因應氣候變遷危機、與創造綠領工作機會等功能,但其亦與傳統高科技業相同,因製程的龐雜與繁複,對勞工、社區與環境均具有潛在衝擊。面對此迥異的特性,未減免其社會矛盾,長期關注高科技的環境與勞安問題矽谷毒物聯盟(SVTC)日前提出一份《邁向一個正義與永續的太陽能產業》(Toward a Just and Sustainable Solar Energy Industry),該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 淘汰毒性物質的使用與發展環境友善措施
  • 採用製造者延伸責任責任制,確保製造商對整個生命週期衝擊均負起責任
  • 確保新興化學物質與製程均能因循預警原則進行適當檢測
  • 產品的設計時應考慮其回收的容易程度
  • 應妥善維護勞工的健康與安全以及提供合理的薪資,確保此產業提供的是「高品質」的綠色工作。
  • 維護全球太陽能產業供應鏈與回收製程時周遭社區的健康與安全

在「高品質綠色工作」一項上,其細部的具體建議包括建立產業鏈一致的勞工標準以及避免勞工暴露至太陽光電版製程中使用的諸多的新興化學物質以及重金屬(如鎘、鎵、銦等)等。然而以上各點建議,卻是意欲成為太陽能光電版生產大國的台灣長久忽略的。

勞動節前的省思

上述的分析均著眼於「台灣的綠能產業如何提供永續的綠領工作機會」,但另一個關鍵之處在於,台灣整體的對綠領工作的想像為何?如前表所示,除了能源業以外,其餘在農業、林業與建築業等上也都具有龐大創造綠領工作的契機,但在喊出「低碳經濟」的馬劉政府眼中,是否有從一系統性的觀點,以台灣既有的利基、環境品質改善的回饋、就業機會的提供以及社區的回饋,清楚的規劃出台灣綠領工作的藍圖?這些提問,不用過多分析,只要從竟意欲在重要候鳥棲息地的大城溼地,興建國光石化廠;在已成生態旅遊勝地並創造當地漁民就業機會的七股溼地,重提濱南工業區的計畫等具體事證,既可了然於胸。

當失業率居高不下之時,政府提出的各項擴大就業計畫只是被評為犧牲勞公權益,幫企業收割廉價勞力之時,繼續無頭蒼蠅般尋求將企業營運成本轉嫁至未來世代的各項方式,均無助於調整台灣的經濟體質。然而若寄望複製傳統產業發展路線的「綠能產業」,亦無力協助台灣邁向低碳經濟與創造實在的綠色就業機會。如何基於以往提出「社區型經濟」為基礎,梳理出具體地的綠領經濟規劃方向,這是五一勞動節的前夕,關心勞工與環境運動者,均需深思之處。

※本文原刊於立報,經作者同意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