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日】愛德華威爾森和生命大百科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日】愛德華威爾森和生命大百科

2009年05月22日
作者:高文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編按:今天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日;第一個喊出「生物多樣性」一詞的,正是哈佛大學的愛德華威爾森教授。憂心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消頹,他決定結合全球科學家,對全球物種展開一項前所未有、有如「生物學登月大計畫」的搶救行動......

愛德華威爾森。圖片來源:treehugger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2007年獲得泰德獎(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 TED)。依遴選大會規定,每年公布3位社會傑出人士,頒給十萬美元獎金,讓他們完成願望,並且追蹤結果。近來為環境貢獻的獲獎人中,繼珍古德(2003)、美國副總統高爾(2006)之後,威爾森的所許的願望是:「我們來共同創建一個重要的工具──《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激發更多人來保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

《生命大百科》可說是生物學的登月大計畫,準備將地球上180萬個生物物種,一物一頁,佐以豐富的圖片和影音,詳實描述它們的棲身環境及生活習性,最後還會經由專家鑑定。如Google搜尋引擎一樣,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每個人、任何時間,都可以上網查索研究。

威爾森在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長大,從小喜歡昆蟲,13歲那一年,發現美國第一個由歐洲移來紅火蟻的聚落,自此迷上螞蟻,大學就已經成為知名螞蟻專家。1955年從哈佛大學拿到昆蟲博士學位後,研究教學一輩子沒有離開哈佛。1988年,威爾森主持美國第一次相關議題會議,將大會研討彙編成書《BioDiversity》,「生物多樣性」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威爾森也因此被尊稱為「生物多樣性之父」。

紐約時報去年10月二度到哈佛訪問威爾森,當記者問道:「為什麼還需要一本百科大全,世界上不是已經有很多這一類的資料收集嗎?」威爾森回答:「不錯,是有不少。不過,你得花很多很多時間,走訪全世界的博物館,還不見得能把地球上已知的180萬個物種,全部都找到一起。」威爾森繼續說道:「比方說,離你我坐著的這個研究室30英尺之處,就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螞蟻標本收藏室,裡面有6000種螞蟻,100萬個樣本。任何人如果想研究螞蟻,就得到親自來到這裡。但《生命大百科》完成以後,有超美、細膩的圖片,及任一物種的所有基本資訊,任何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敲幾個電腦鍵,隨時都可如臨現場,好好展開研究。」

記者問:「世界上還有什麼生物,是我們不知道的嗎?」威爾森笑說:「舉幾個例子,鳥類是所有動物中我們知道最透徹的了,自然學家和愛好者研究記錄了好幾百年,經過科學命名描述過的少說有10,000種,每年還會有新發現,平均增加3種。再拿開花植物來說,有科學記錄的有280,000種,估計還更多,可能不止320,000種。但除了這兩類以外,其他我們知道的就可憐了。例如兩棲爬蟲如青蛙、蠑螈之類,從1985到2001間,全球共有1,530種新發現,比我們原先已知的5,300種多了四分之一。」

威爾森表示,無脊椎動物充滿了地球,數量驚人,地球上每5隻動物就有一隻是線蟲(nematodes)。科學上已知有16,000種線蟲,但專家估計少說有150萬種。地球上所有生物幾乎都得倚賴這些小生命過日子,但我們對於它們卻近乎無知。微生物裡,我們已經知道的細菌有6,000種,一把土壤裡,有100億個細菌,絕大多數我們不認識。威爾森是昆蟲專家,目前有900,000種昆蟲是已知的(威爾森剛完成340種新發現螞蟻的命名),但科學家相信昆蟲至少應該有500萬種。

地球上生物圈(Biosphere)到底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呢?已經發現,並且賦予科學拉丁名字的,大概有150~180萬種。但真正存在的物種到底有多少?不得不承認,我們不知道。也許有1,000萬,或1億種。就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角度,窮我們的知識所及,大約只認識百分之十的地球生物。

現代生物學分類命名的奠基人林奈。圖片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人類開始給每種生物一個正式的名字,起於1735年,瑞典生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發表生物分類學,發明了一個有系統的科學方法,以拉丁文命名所有生物。1758年林奈出書到第10版,記載了4,400種動物,7,700種植物。250年後,我們所知的物種仍然不到地球生物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威爾森的《生命大百科》,是我們真正認識生物的新開始。

《生命大百科》還有個更大的目的,威爾森表示,「《生命大百科》對拯救整個環境是絕對需要的!因為我們已經損失大量的物種了。」有科學家悲觀的估計,照目前速度,到本世紀末,地球上一半的物種會消失。對此威爾森說:「我們在毀滅這些生態系統,以及維繫生態的生物,連我們的生存都岌岌可危。」

「我們知道許多物種在消失,但還來不及知道消失的是哪些生物。我們需要《生命大百科》,來整合各方資訊,讓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大家都來參與幫忙。有了《生命大百科》,我們可以想出更好的策略,以花費最少、最有效的方法,在世界上每一平方公里、每一塊地,拯救最多的物種。」

《生命大百科》計畫預計五年內登錄100萬生物物種資訊,數據化生物多樣性的大部分文獻,規劃提供適當教材,整合產生全球生物多樣方面有用的新知識。從威爾森的公開許願後,這個龐大的計畫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贊助。2008年2月27日測試版正式上線,提供公眾閱覽,回饋意見。《生命大百科》有英文版、法文、德文、俄文和烏克蘭文,還欠缺中文版;不過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已獲邀參與有關物種名稱多語化之工作。

《生命大百科》中含有豐富的影音資料,目前也已開放部分內容供查尋

 

 

《生命大百科》大驚奇

  • 計畫預計5年內登錄180萬種生物物種資訊。
  • 完成後,預計資料將多達三億網頁,一頁頁連接起來,將可環繞地球兩圈多。
  • 初期號召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收集到的圖文、表格、影音、地圖等等資料,透過自由軟體、共同創作來網上傳送及分享。
  • 完成後,全球任一已知物種的分類、標本、生態、經濟、保育、利用及文獻等等全面資訊,都開放呈現在網上,隨時可供人免費線上查閱。
  • 網頁能隨時修改,讀者可以加上自己的見解及觀察,最後重要的細節及專業的部分再由專家整理。
  • 有任何最新物種訊息,可自動產生超連結,確保資料即時更新。
  • 未來使用者可建置個人專屬的《生命大百科》網頁,讓資料查找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