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綠行動:泡沬迷思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生活綠行動:泡沬迷思

2009年06月08日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張光宗、陳忠峰;剪輯:張光宗

環境荷爾蒙一直是個很嚴重,但是又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原因出在它不像一般病痛是馬上出現,讓大家馬上就會有所驚覺,它是日積月累的,慢慢影響我們的生活。而隨著工商時代的發展,環境荷爾蒙的問題,也以各種型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會關心洗潔劑的問題,也是從生活裡去發想的,我凝視著這些洗碗、洗澡、洗衣服的泡沫,心裡想它們到底去了哪裡?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泡泡?

生活綠行動-泡沫迷思

星期二的下午,年輕媽媽李孟瑩正唸著故事書給孩子們聽,擔心小孩子會忘記母語,在家裡的時候,她跟先生兩個人都對孩子說台語,這麼在意下一代的未來的她,對環境的問題也特別敏感,在聽了一場環境荷爾蒙的演講後,她驚覺清潔劑所帶來的危害無遠弗屆,讓她更積極改變生活方式...

在他們家裡的浴室,你看不到瓶瓶罐罐,唯一剩下的,是先生專屬的抗頭皮屑洗髮精,這是李孟瑩還在努力的目標。想要改變家人長久以來的使用習慣,是一場長期抗戰,她從自己的家庭開始改革,想一步步把化學清潔劑趕出生活。

從不追逐泡沫開始,她在生活中不斷地嘗試各種減少使用洗劑的方式,像是洗衣服前先浸泡,不需要很多劑量,就能讓洗劑充分發揮洗淨效果,這一點一滴的改變,都是李孟瑩愛護地球的行動,這些觀念將來也會影響到她的下一代。

隨著時代演進,清潔用品功能越分越細,洗碗精、去污粉、沐浴乳、牙膏、洗面乳、洗髮精、潤絲精、護髮乳、洗衣粉、柔軟精、漂白水、各式各樣的清潔用品,讓人眼花撩亂,但我們對裡面的成分真的清楚嗎?

如果你有注意到,這些清潔用品外,通常都會標示一句話:「若碰觸到眼睛,請用大量清水沖洗」,這代表什麼意思?這裡頭是否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林碧霞博士希望大家正視清潔劑的問題,為了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她做了一連串實驗,從實驗中可以發現,市售的洗潔劑裡,添加了許多不需要的化學物質,這些都是環境荷爾蒙的問題,用多了,對人、對環境都會形成傷害,就像是下毒,但總是慢慢地,不讓你太快死亡。

她憂心國內清潔用品的相關規範走得太慢,像是會致癌的壬基酚,終於在2008年1月納入管制標準,但還有很多規定等待推動。看到石化清潔劑的危害,林博士不斷呼籲大家使用天然清潔用品,不管是用煮熟後的橘子皮或是鳳梨皮,大自然中,處處能找到替代的清潔用品。

民間的腳步似乎總是比官方快一步。有業者早在好幾年前,就投入天然清潔用品行列,除了嗅到商機之外,更明白愛護環境的產業是未來的趨勢。一方方的肥皂,整齊的排列著,肥皂的作法很簡單,只要把水和油不停地翻攪,但是重要的是比例,還有裡面要放什麼東西。

他們選擇在地素材製作肥皂,不但能直接管控品質,也能支持台灣農民,在行銷上也能把農民的故事包裝在裡面,讓大家不只是認識這塊肥皂而已。除了向外購買,他們也承租土地種植本土藥草植物,用在肥皂的製作上。他們不整地,現有的地理環境適合生長什麼,就種什麼,植物在這裡,各安天命。

由於在種植過程中愛護環境,不施撒農藥和肥料,靠著天然與手工兩個理念,他們的事業版圖就像輻射狀不停地擴散出去,把天然肥皂當成文化創意產品,也希望傳遞給消費者正確的清潔觀念。

以環境友善出發的企業,未必不能受到消費者的支持,賺不了錢。政府是否能從環境的角度去考量,制定清潔用品該有的標準,規定並協助傳統業者走向天然洗劑,因為環境的問題,也是未來的企業需要負擔的社會責任。

不管是直接實踐環保行動的李孟瑩,或是努力推動天然清潔劑的林碧霞,以及銷售天然肥皂的阿原,他們都各自在自己的角色裡,希望為清潔劑的問題盡份心力。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清潔用品,這些清潔廢水,可能會經由我們的皮膚,進入我們的肚子,排入河川、大海,終究也會循著食物鏈的方式,重新回到我們身上。

這些白色的泡沫,看起來是把油膩髒污帶走了,但是,是否也會把我們不想帶走的東西,也都一一帶走?

林博士很憂心地跟我們表示,她發現在市區,有很多人都把洗衣機放在陽台,洗衣服的廢水就這樣直接排入水溝中,沒有進入污水下水道系統,看起來好像不成問題,但是洗衣劑中的化學物質也就這樣隨著水溝,排入河川,再進入大海,形成不斷重複的食物鏈。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